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抑郁心理治療——如何判斷自己得了抑郁癥發表時間:2017-11-29 10:51 南寧抑郁心理治療——如何判斷自己得了抑郁癥
南寧抑郁癥治療 南寧抑郁癥心理咨詢找多年經驗的心翔心理咨詢公司 (1)“無力感”和“抑郁癥”——最流行的標簽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無力感”和“抑郁癥”,成為了時下青少年最流行的標簽。在心翔南寧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室,幾乎80%的大學生或中學生都會提及相應狀態,例如上課寫作業無法集中精神,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興趣,麻木而沒有熱情,常常一個人沉溺于孤獨之中,內心感到壓抑又敏感,對別人交談想說又說不出口,可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情緒或亢奮或低落…… 他們尋求身邊朋友的幫助,可是得到的往往是“別想太多了”、“大家都一樣”等無濟于事的寬慰,于是開始在網絡上找出路,當看到“抑郁癥”、“社交恐懼”的部分癥狀與自己相似時,仿佛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從此開始以病人自居,拼命想辦法怎么治自己“病”。 就以來我這咨詢的一名學生小X的例子說明吧。 (2)抑郁狀態揮之不去 她將其性格描述為內向、膽小、悲觀,并且發現近年來自己越來越消極,經常陷入壓抑和難受的情緒中,想法挺多卻缺乏行動,對于生活完全沒有了熱情和憧憬。而且,她覺得自己人際關系上一團糟,沒有知心的朋友,與人交際時常常會緊張焦慮,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她還深受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的折磨,拼命想改掉它卻始終徒勞無功。 “我覺得自己可能得了抑郁癥和社交恐懼癥,我該怎么治這個病?要吃什么藥嗎?” 我從小X的家庭了解到,她幾乎是由奶奶一手帶大,偶爾見到父母,他們也多是嚴厲批評、高壓命令,因此小X常常感到孤立無援。在學校,她比較內向沉默,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們相處,說話常戰戰兢兢的。當朋友對她表示好感時,她恨不得飛蛾撲火般的奉獻自己,可當發現對方并不把自己當做唯一時,她又倍受打擊地躲回角落舔傷口。 小X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于是她試圖通過學習成績來證明自己。捧回好成績時父母的笑臉,成為了她最最期待的畫面,同學們羨慕的眼光和老師的贊賞也都讓她有了一份自信。可是,學業越來越難,她的注意力卻越來越難以集中,她的心里越來越焦慮慌亂。跌下好學生的神壇后,她就成了上文所述的那個樣子。 其實很多學生只是因為家庭或學業的緣故,在逐漸接觸世界的過程中,產生了困惑和迷茫,漸漸有了抑郁情緒。每個人都會有抑郁情緒,但這和抑郁癥還有很大的差別。而且,治療心理問題的方式與治療生理疾病的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感冒、拉肚子有著明確的致病源,病人只要按時服藥,細菌就能被藥物殺死,身體的康復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但進行心理治療時,來訪者本身的自主意愿往往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需要主動地了解自己為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境地,還要能夠忍受痛苦、克服困難,才能有所改變。 (3)抑郁是如何產生的 小X是怎么一步步走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我認為,每個人對于生活的觀念,對于價值的定義,對于感情的理解,都受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的直接影響。縱觀小X的家庭,父母的隔離、暴躁、壓迫,使她沒有親密的感覺,她也沒能從與父母的互動交流中掌握有效的溝通模式與技巧,因此導致與他人交往時始終把握不好自己的界限。她要么將自己完全敞開,無條件地順從他人,要么將自己完全封閉,離所有人都遠遠的。這兩種模式都是非建設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她內心的孤獨和壓抑可想而知。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很可以理解小X內心無比渴望得到他人的友誼和尊重,并所此來判定自身的價值感。可她的努力始終不得其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后,焦慮和抑郁的情緒便應運而生。可它們又沒有正常的、合理的渠道得以宣泄,長期積壓之下便導致了她情緒上的無法自控、精力的無法集中及情感的麻木隔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小X的“抑郁癥”是她整個不良生活模式的產物,這樣的情緒問題絕不可能單純靠吃藥解決。如果來訪者一味地希望醫生或者治療師給出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讓他們“一吃就好”,“一治就靈”,那么只會讓自己越發沮喪抑郁。“心病還需心藥醫”,要想改善他們的狀態,我們只能從他們的生活入手進行調整。 (4)要改變的是抑郁的根源 首先,要讓自己宣泄,讓自己的情緒與現實接軌。我建議她選擇生活中能夠信任的人,也包括對咨詢師,對她訴說過往的經歷和現在的感受。平時也可以采用記日記的方式,把過去的不良回憶統統都寫下來,寫的時候著重注意把當時的想法和情緒寫出來,這樣一邊寫一邊也能得到宣泄。 然后,我一邊聆聽她內心沉積已久的傷痛,一邊開始梳理它們,慢慢地讓她意識到這些過往經歷對她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們使她形成一些潛移默化的、根植于內心深處的觀念和信條,這些觀念和信條構成了她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決定了她對他人行為的預期。 比如,她一直被父母否定、責罵的經歷使她很沒有自信,自我評價比較低。而且父母的態度也使得她認為他人都會以這種負面的方式回應她。因此,在面對生活中展現自己的機會時,她的本能就是焦慮且回避,但她的內心又很渴望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才會表現得想法很多卻幾乎沒有實際行動。 比如,她十分痛恨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覺得只要自己注意力能集中,學習和生活上的很多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但我卻指出,這可能是小X的一種逃避機制。她的潛意識深知當前的生活問題很難一蹴而就地解決,現實十分難熬,挫折無處不在。如果是一個心態積極健康的人,他會將生活中的問題分門別類并把握主次輕重,再設法一一解決。但小X根本沒有能力和能量去作此應對,她的內心慌作一團,只知道本能地選擇一個可能的脫困方向去撞,在撞的過程中以“我在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就好了”的觀念獲得近乎虛無的希望和力量感。當她把心思放在“如何集中注意力”上,就沒有時間和余力去具體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法了,而這可以使她避免掉直面問題的痛苦。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她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而在于她敢不敢去直面滿目瘡痍的人生,在一地狼籍中重建自己的生活。 (5)將痛苦點石為金 當小X認識到自己為什么會成為現在的狀態后,她開始在我的幫助下有了一些轉變,比如她開始學著和自己的焦慮與抑郁相處,在情緒不良的狀態下依舊堅持做建設性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者自暴自棄;她開始嘗試制訂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并隨著實踐而調整,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結果迅速放棄;她發展了一些興趣愛好,比如給自己報了課程,圓了從兒時起一直留存于心的夢:彈鋼琴;她也慢慢學會如何與他人以相對平和的方式交往,從而擁有了兩三個閨蜜。 雖然現在的她有時難免還會陷入抑郁情緒,但已經從根本上讓自己積極動起來了,我可以看到她內心的能量開始正向流動。痛苦確實是一筆財富,但在我們清楚了解痛苦所為何來之前,它只會是滿身鋒銳棱角的頑石模樣。自省、直面、改變,雖然這一過程可能漫長而痛苦,但這才是點石成金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