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懂事的小孩,讓我更心疼發表時間:2017-10-06 11:06
“小時候家里很窮,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有一次我父親和別人聊天,說我不講吃、不講穿、一心學習。我當時就在旁邊聽著,除了辛酸我還能做什么呢?我總不能任性地去要這要那,除了懂事我別無選擇。”這是我的客戶小青給我留言講述的故事。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甘愿在委屈中懂事呢?跟爸爸媽媽去商場,明明對玩具愛不釋手,只要父母說一句太貴了,就溫順地點點頭走開。同學要求幫忙寫作業帶外賣,就算心里很不愿意,但總是和氣地答應。老板布置的任務,任憑繁復無理,也是默默地熬夜加班完成。 成長是一去不復返的,許多大人都忘記,世界上除了成熟懂事,還有“委屈”和“不快樂”。孩子是最堅忍的人群,他們還不懂得用逃脫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們只能伸著冰涼的小手小腳,甚至根本不會有人察覺到他們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總是想,孩子是可憐又可敬的。在還未能分辨謙讓與委屈、寬容與自責時,孩子懂事的背后往往是深深的自卑,擔心別人不喜歡,所以每天小心翼翼看著大人的臉色,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放肆和任性。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這類懂事的孩子往往會有這么幾種表現: 1. 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放肆,不敢對抗權威 2. 處處迎合討好大人,不惜忽略自己的感受 不幸福的孩子,大都有超出常人的懂事,“你可知道對我做過什么最殘忍?就是你狠狠把我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
有研究表明,那些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懂事,往往是和一些負面的童年經歷相關,經歷過童年家暴和有被拋棄經歷的孩子,大腦中支配恐懼和焦慮的腦神經回路與成人類似,他們的青春期比正常的孩子也來得要早一些。懂事,是因為遇到了難以承受的事。我們總會有某一刻認識到必須要跟從前的自己告別:當意識到家境貧困時;當目睹了至親離去時;當被告知父母離婚時;當經歷了高考落榜時;當學會珍惜某個人時;當明白自己不可以再撒嬌任性時……人不是慢慢長大,而是可以瞬間長大的。 “你要聽話,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這似乎是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不管發生了什么,只要孩子可以主動承認錯誤并道歉,就會停止懲罰和訓斥。這似乎變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免于被打罵的恐懼令孩子將內心深處的委屈藏起來。然而,更多的時候,孩子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當不好的事情來臨,他們會第一時間無條件認為是自己的錯,這樣的模式被內化后,會因恐懼而內疚,從而變得懂事、順從。在滿滿的善意之下隱藏著深深的自卑。 懂事的背后,滿是恐懼與壓力。這樣的孩子,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寄托到別人的身上,因為別人的認可而快樂,因為別人的否定而難過,因此會更容易感到抑郁。我們都是通過不斷地經歷“壞事”而長大的,不斷變得懂事、謙虛、順從、體諒他人,但這一切都建立在獨立自我的基礎之上。對于一個孩子來講,習慣性地自責往往會演化為對于自身價值和能力的否定。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自我”和“假自我”概念。“真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價值感。“假自我”是指一個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而構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為令他人失望,自我價值感便降到極低。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個“假自我”。在做事時總會束手束腳,聽從大人的指揮,不敢逾越既定的規則,這將導致他們做事刻板、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可是,一些家長卻把孩子的“懂事”看得理所當然,將成功控制孩子當成一件可以向其他人炫耀的事情。 顧及了所有人的情緒,唯獨忘了自己。太懂事,很難真的快樂。 愿在孩童的年齡,可以任性也可以倔強,可以撒嬌甚至可以撒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