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以冷漠與疏離逃避愛” | 穿著高冷外衣的回避型依戀者發表時間:2017-08-10 16:08 穿著高冷外衣 的回避型依戀 者 “以冷漠與疏離逃避愛”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群單身狗?他們總是說: “我并不需要戀愛。” “這世上多得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談戀愛會耽誤我干正事的。” “男人永遠不會做出承諾/女人會給你設很多陷阱。” 就算他們脫單了,也會常常向你訴苦: “Ta怎么對我要求這么多?” “不能對一段感情太投入,否則會失望的。” “我巨不喜歡和Ta有親密行為,但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啊。” 而他們的男/女朋友也會抱怨:“Ta總躲著我,這戀愛還怎么談?” 與一個回避型依戀者談戀愛,你可能就要做好準備,玩一場捉迷藏的游戲。 ![]() 什么是回避型依戀? 成人依戀最初被分為三種大類型: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人占人群的60%左右,焦慮矛盾型(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和回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各占20%。 以下是回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的典型表現: 1 親密恐懼 fear of intimacy 回避型依戀的人們往往對于伴侶之間的親昵行為很抗拒,比如牽手、擁抱、性接觸等等。甚至有時伴侶對自己表達關心時,回避型依戀者都會覺得窒息到想要躲開。 回避型依戀者對私人空間的需求很高,關系的拉近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被控制的恐懼感。他們在關系中也隨時處于防御狀態,準備著關閉自己的“情感閥門”,從關系中撤離。 2 假性獨立 pseudo-independence 回避型依戀的人常常壓抑自己對于親密關系的需要,說自己“對談戀愛不感興趣”或是“談戀愛好麻煩啊”,并且看似很獨立,所以對他們來說,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是很困難的。 即便在談戀愛時遇到極端的應激事件,回避型依戀者也會竭力裝作漠不關心。比如面對伴侶提出分手的威脅,他們可能也會無所謂地聳聳肩說:“隨便你啊,不行就分唄。 3 “花花公子” 回避型依戀者的另一種特殊表現是:一直在尋找親密關系,但也一直單身,總是撩完就跑。 他們在戀情初期也會表現出較高的投入和熱情,但是一旦關系有進展,或趨于穩定,他們冷漠和退縮的特點就會顯現出來,通過各種方法來逃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或是找借口分手。 ![]() 回避型依戀者的具體表現 除了上述的主要特征,回避型依戀還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表達。總體來說,壓抑是他們常用的策略,雖然具體表現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避免對當下對親密的渴望,例如: 專注于挑剔伴侶的缺點 美化前任,認為逝去的戀情是最美好的 保持疏離,不進行自我暴露 喜歡那些不可能交往的人 回避型依戀者也有對于愛和依戀的需求,他們只是無法把自己的愛傳遞給對方,也無法從他人那里接受到愛。 回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 回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如果母親對于孩子的降生本身是不期待的、無準備的,甚至是充滿了懊悔和失望,那么她可能就會冷漠地對待孩子,很少給予回應。 ![]() 然而兒童是天生需要母親的愛和照顧的,但每次對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 久而久之,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回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并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當回避遇到焦慮:來啊,互相傷害啊 最可怕但也最常見的是,回避型依戀者很容易吸引到焦慮型依戀的人。一個對親密有恐懼,一定要保持距離;另一個對被拋棄有恐懼,拼命拉近距離。 又因為創傷的強迫的性重復,雙方都沉浸在”你追我跑“這種熟悉的痛苦中無法脫離。 通常,兩人的真實需求都被表面的疏離、抗拒或者憤怒、焦慮所掩蓋,相互不能識別彼此的痛苦,導致溝通上經常出現障礙,一件小事可以釀造成巨大的爭執。 小編自己是一個回避型的人,前男友是非常典型的焦慮型依戀,他時刻想要和我保持聯系,見面的次數和時間越多越好,他會想要認識我的每個朋友,完全的融入我的生活,但這讓我特別恐慌,覺得他和我要像連體嬰一樣活著。 我倆最大的分歧就在對于“休息”的定義上,他覺得倆人一起去咖啡館待一會兒,或是到對方家一起看個電影是很好的休息放松的方式。 但對于回避型的我來講,當我說想休息,就意味著“我想一個人呆著”,我也想不明白,他為什么不能理解“見面是一個很耗神的事”。 在我們交往的過程中,他總是提要求,想要進一步再進一步,而我總是在拒絕,想要退一步再退一步,拒絕的同時感到內疚,又感覺對方不了解自己。焦慮型與回避型依戀交往的日子啊,真的是互相都很痛苦。 ![]() 怎樣和回避型依戀的人相處? 如果你喜歡的人、交往的人、你的伴侶偏向于回避型依戀,那么以下是一些在與他們相處時的建議: 1 不要強迫他們 如果回避型依戀的伴侶對你若即若離,很排斥你的接近的話,那么首先不要強迫他們接受。 強迫或者暴怒只會讓他們處于更加激烈的壓力狀態下,變得更加退縮。 2 幫助他們認識并接受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是努力去幫助回避型依戀者更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比如在哪種情況下容易讓他們產生回避,哪些是他們難以接受的親密舉動等等。 3 說出需求而不是玩套路 如果你和他人相處往往在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但卻反復發生,導致你總是產生疑問:“怎么老是這樣?”“Ta為什么總是躲著我?” 這可能是因為你們一直在玩「心理游戲」(mind game),雙方進入到一個無限循環的“套路”中,無法打破溝通模式。 關于心理游戲不多贅述,想要打破這種模式,我們需要察覺并表達出自己真實的需求(authentic needs),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時刻,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應付對方。它需要我們不斷練習。 ![]() 回避型依戀的人還"有救嗎"? 后臺常常收到很多留言,都有著同一種訴求:“我是回避型/焦慮型/恐懼型(都屬于不安全)依戀,我該怎么辦?我還有救嗎?” 我們并不提倡一個人需要“糾正”自己的依戀模式。每一種依戀其實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御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回避親密關系,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過Ta,產生了積極的反饋。 ![]() ![]() 依戀模式確實是影響深遠的,但并不是完全固定不變。我們可以通過自省和調整,來減少依戀模式中帶來負性影響的那些方面。 Dan Siegel博士認為,通過理解早年的經歷(making sense of your story)可以來逃脫被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定義和禁錮的境地。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試著去寫自我小傳(coherent narrative),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并且重新審視這些經歷的原因。 例如,“父母對我的冷漠并不是因為我不可愛,可能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通過重塑經歷,來產生新的認知。 如Dan Siegel所說: “通過理解過去的自我,我們可以解放當下的自我,并賦予未來的自我以力量。”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擾,也許你可以從我們正在進行的“親密關系與女性成長”咨詢專題中得到幫助。 這些有關于親密關系的困擾,咨詢師都愿意與你探討,與你一起探索親密關系中的恐懼、迷茫和困惑。 ![]() 編輯 ▏心翔心理 文字 ▏ 圖片 ▏ 網絡 舊時光&慢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