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熱播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最讓我心疼的是他發表時間:2017-07-29 16:41 很多年不看連續劇,最近朋友大力推薦《我的前半生》,閑來無事,看了幾集就看不下去了,狗血的劇情,漏洞百出的邏輯,但其中,有個孩子特別讓我心疼,他就是凌玲的兒子,佳清。 在成年人的愛恨情仇中,他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不敢撒嬌,不敢任性,他有著超越年齡的懂事,體貼地做著媽媽的支持者。每每看到這個孩子的雙眼,我都有些于心不忍。天真爛漫是孩子的專屬武器,可佳清卻忘記了童真。原有的家庭破碎,他偏執地討好媽媽,人在屋檐下,他乖巧地討好新的家人。本應無法無天的年紀,卻一夜長大,并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只有得到很多愛的孩子,才有資格肆意妄為。你不懂事,任性給誰看。佳清墜入了“討好型人格”的深淵。他也愛變形金剛和滑板車,只不過相比來說,他更愛媽媽。為了博取關注,他無師自通了開啟了討好型模式。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就如同《麥田守望者》中的成熟戰士,從欲言又止,到壓抑自己。不敢表達需要,不敢拒絕別人。擅長察言觀色。他們把自己變得像空氣一樣透明,在窘迫中自我犧牲,堅韌得讓人心疼。他那毫無波瀾的樣子背后,漾著快要溢出來的委屈與自我咆哮。懂事的孩子不會撒嬌。他們習慣了自動適應環境,也習慣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但是別忘了,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 相比出軌,愛上閨蜜男友,家庭主婦逆襲這些情節,佳清的眼神讓我心疼讓我震撼。希望為人父母,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無條件地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和陪伴,告訴他們,如果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人值得討好,那個人只能是你自己。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示,個體擁有,生理需求、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這五個需求。而孩子的前三個需求都需要在家庭和親子教育中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獲得不了被關懷、被無條件深愛和被保護的珍貴感受,所以他的交往方式也變得讓步、沒有原則。長此以往,孩子又怎能成就自我尊重與自我實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