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客觀來說,我們的生活變好了,物質越來越豐富,選擇越來越多,不會再有吃上頓沒下頓的焦慮,但是全球自殺率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絕望、無助、孤單、沮喪。就算擁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完美的男友、漂亮的公寓,有一種空虛感還是在侵蝕人心。許多研究表明,絕望的原因不是缺乏快樂,而是缺乏人生意義。雖然每個人對于幸福的定義不一樣,但許多追求“快樂”的人并不快樂,反而產生更多的焦慮。那活得快樂和活得有意義之間有什么區別呢?許多心理學家把“快樂”定義為一種舒服自在,在當下的感覺很好。而意義則深刻。心理學家馬丁·塞爾格曼說:意義來自歸屬感,并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從內心發展出一個最好的自己。尋找意義更讓人滿足,并且研究指出,有意義的人適應力比較強,并且學校和工作中表現會較佳,生命也會更長壽。Emily Smith 花了五年時間,訪談數百人,閱讀了數千頁心理學、神經學及哲學書籍,發現“人生意義的四大支柱”,我們可以彼此相互建立起這些支柱,在彼此間找到人生的意義。歸屬感來自于一種深刻關系,這種關系里你與他人相互珍惜。對于有些群體或關系中,提供的是廉價的歸屬感,其中你們因為彼此價值觀、愛好興趣點而結合。然而,更深刻的歸屬感來自于愛,那是一種接納彼此的本質和真實,它處于個體共處的時光中,且它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與他人建立歸屬感。
我們都曾在一些時刻有意無意地忽視對方的存在,比如,對方說話的時候玩手機,從他人身旁走過卻沒有打招呼,這類行為是在貶低別人的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隱形的、不值得的。但若用愛來引導,你就會創造出一種連接,讓你們彼此都振奮起來。對于很多人來說,歸屬感是人生重要的意義來源,比如與家人和朋友建立連接。找到你的目標(使命),不僅僅是找到一份讓你感到快樂的工作。目標(使命)的重點是你能給予什么,而不是你能得到什么。核心在于用你的力量去服務于他人。當然,對許多人而言,他們可以通過工作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我們做貢獻和感到被需要的方式。其實,像無心工作、失業、低勞動參與率等問題并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涉及存在主義問題。人們若是感到沒有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會掙扎煎熬。當然,你不需要從工作中找到使命,但使命有能讓你活下去的動力,有驅使你向前行的理由。超然狀態發生在很少見的時刻中。你感覺超脫了日常生活的喧囂煩擾,自我感漸漸消退,你感覺和更高的現實連接。有些人通過藝術、有些人在教堂、有的人通過寫作,來感受到超然的狀態——超脫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感,達到忘我的境界。有一項研究表明,讓學生們去看200英尺高的大樹,看一分鐘之后,他們會比較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若給他們機會幫助他人,他們的行為都會變得更加慷慨。用你人生中的事件來創造一個故事,它能協助你了解你是如何變成今天的你的。我們通常沒發現,我們其實是我們故事的作者,不論事實怎樣發生,我們都可以改變說故事的方式,重新編輯、詮釋、重述自己的故事。就算發生糟糕的事件,我們也可以重新解讀為救贖、成長與愛的故事。
有些人通過找尋治療師,但你也可以靠自己做到。只要完整地反思自己的人生,你的關鍵經歷如何造就了你,從中失去了什么,又獲得了什么。當然,這個過程不可能立即實現,或許會花上好幾年,并且很痛苦。畢竟我們過去都曾痛苦與掙扎過,但擁抱那些痛苦的記憶,能帶來新的洞見與智慧,讓你能找到那個支撐著你的“善”。在生活中建立起這些人生意義的支柱,協助人們變成最好的自己。快樂來來去去,若遇到人生糟糕時刻,只要人生有意義,你就會有緊緊抓住的東西。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能給人帶來本質上的飛躍,因為人生中的很多答案都是來自其背后的心理機制。
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曾說過: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對自以為了然于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擁有“心理學”這雙眼睛,才能得到小至親密關系、大到人生意義的答案。
通過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知識
學會接受和消化負面情緒
妥善處理心理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