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能力。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同時也需要進化出越來越復雜的心智能力,復雜的心智能力意味著復雜的加工過程,而復雜的加工過程也意味著更容易出錯。
這就需要進化出一種可以“觀察”復雜心理過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保證復雜加工過程順利運行,如果出錯,也可以即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這種能力就是人類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是自我成長能力。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成長能力”會受各種因素影響,無法正常發揮,或者,無法將功能發揮到建設性的自我調節上去,導致我們無法“自我成長”。

過多外界關注,自我覺察不足
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前提條件是自我覺察,經常性的自我覺察,可以保證我們對自己的心理過程隨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調節。此外,經常性地自我覺察、反省,還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心理過程、“問題”更敏感,更容易發現“問題”,并及時調節,這是我們可以及時、快速自我成長的前提條件。但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父母、老師、同學,我們的整個文化環境都在不斷強化我們去關注成績、金錢、地位、外表等外界因素,只有當我們出現嚴重“問題”,不得不自我反思時,才會被迫去自我覺察。而且,過多的“批評”、“否定”式教育、指導方式,也讓我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辯解”、“反駁”等自我保護工作上,而不是自我反思、自我調節。1、我們將過多的精力花在了關注外界,而不是自我,失去了自我成長機會;2、很多“問題”產生的自我覺察、調節機會,也因過多的“辯解”、“反駁”而失去了覺察、反思的機會,沒有覺察與反思,也就沒有自我調節與成長。
太多評價與規則,自我成長動力不足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從父母、老師、其他人那里習得很多對事物的評價,哪些好?哪些壞?也會習得很多行為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化過程,也是我們適應社會的前提條件。但是過多的社會化、尤其是強硬的社會化過程,也會讓我們壓抑了太多“真實”需要,導致我們更多時候是為了“應該”“正確”的方式行為,過所謂“好”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更可悲的是,很多人長期按“正確”、“應該”的方式生活,長期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最終都不知道自己真實的需要是什么了。按正確、應該的方式生活,也是一種動力,尤其是我們完成責任、使命的前提條件,因為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完成的。同時,它也是一種可完成的任務,一旦完成,我們就解放了,不再害怕了,也就失去了動力。但是,長期的自我成長需要長期、持續的成長動力,這種動力,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時才能提供,只有這種動力,才能促使我們持續、長期堅持自我成長。“完成任務”、“避免失敗”式的動力,只能提供短暫的動力,也更容易讓我們在失敗時“逃避責任”而不是自我反思。
太多自我防御,自制力資源不足
中國文化整體上而言是一種“負面關注”的文化,我們更喜歡指出他人、自己的錯誤以改進,而不是指出他人、自己的專長而發揮、實現,這也導致我們更容易去“辯解”、“反駁”,而不是虛心接受、反思,因為保護自尊、“面子”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在人際關系里,我們保護自尊、面子的方式是“辯解”、“反駁”,這需要我們隨時保持“警惕”,并及時做出反擊。在內心世界里,我們保護自尊、面子的方式是“否認”、“為自己找借口”,這同樣需要持續的“警覺”與對“意識到問題存在”持續壓抑。所有的“警覺”、“反擊”、“否認”、“壓抑”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自制力資源,遠比正常發現問題并及時自我調節所占用的資源要多。人類的自制力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在一個地方占用的資源過多,其它地方就不夠用了。如果我們將大部分自制力資源放在自我防御上,哪里有資源去自我調節、成長呢?通俗地講,如果我們將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放在自我防御上,哪里還有時間、精力去自我成長呢?這或許也就是那些經常解釋、辯解、逃避責任的人始終無法成長的原因吧!
自我價值不足,無法承擔責任
敢于承認問題并承擔責任,是需要“底氣”的,而這種“底氣”,就是自我價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尊、自信。當我們足夠自信、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時,他人的否定,或者自我否定,是可以承受的,也就允許自己覺察到問題,并且有信心去改進。當我們自我價值不足時,部分人會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自我否定,同時沒有成長、改變的信心,始終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部分人會否認自己的問題,因為每個新的“問題”,都可能是壓垮“自我價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隨時需要否認、防御,以免完全擊垮自己。我們的“負面關注”文化,我們的“批評”、“否定”式的教育方式,對培養自我價值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這樣的文化、教育方式導致很多人缺乏足夠自我價值,沒有“底氣”去承認問題,并承擔責任,也就無法自我成長。
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
將自我調節、自我成長視為一種能力,也就是說是可以學習、提升的。我們最初是從父母那里習得這種能力,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反思的習慣、看待情緒的態度、調節情緒的方法等等。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父母掌握了良好的教育方式,讓我們習得必要的自我調節知識與技能,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會陷在“心理困擾”的惡性循環之中無法自拔。可現實卻是,大部分的父母都沒有這樣知識與技能,甚至少數父母還是極端的反面榜樣。隨著成長繼續,我們也通過其它渠道習得了自我調節知識與技能,幸運的人通過這些學習與父母教育,掌握了必要的自我調節方法,但是,也有很多人沒有這樣的機會,或者前期影響太深,很難通過后期“隨機”條件來改善。此時,就需要專業心理學方法的協助,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有不少這樣的方法。
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
“每個人都具有自我調節、自我成長的能力。”并不意味著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需要他人協助,事實上,必要的社會支持是我們發揮自我成長能力的前提條件。首先,我們最初的自我認識、自我價值、自我調節方法均來源于我們的父母和老師,沒有他們的教育和指導,我們不可能獲得自我成長能力。其次,在自我調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陪伴,尤其在調節強烈情緒的過程中,他人的支持和陪伴是非常必要的。再次,環境和他人是我們自我價值、動力的重要來源,沒有他人的愛與支持,我們也將缺乏必要的成長動力。最后,環境與他人也是我們認識自己、學習自我調節方法的重要來源。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能給人帶來本質上的飛躍,因為人生中的很多答案都是來自其背后的心理機制。
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曾說過: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對自以為了然于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擁有“心理學”這雙眼睛,才能得到小至親密關系、大到人生意義的答案。
通過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知識
學會接受和消化負面情緒
妥善處理心理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