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_3種疑病癥 | 走出無病找病的心理怪圈發表時間:2022-12-03 16:11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現在的人們對健康很關注,報刊、電視、網絡都在講健康,看的多、知道的多了,難免有人“對號入座”,懷疑是不是哪里出了毛病。 有些人甚至多次掛專家門診、反復化驗檢查,雖然各項指標都正常,他們卻很不滿意,堅信自己有病。實際上,這些人是被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所困擾。 疑病癥,是一種以疑病癥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由于預期擔心或相信自己患嚴重軀體疾病而痛苦、焦慮并到處尋求幫助,如屢次盲目就醫等。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 01 敏感固執 糾纏于身體細微癥狀 典型病例: 小李,男,35歲,獨生子女,生活平順,做事認真,比較愛計較。 兩年前他曾感冒、發燒過一次,近一年來也沒有什么明確原因,總是覺得身體有問題,說不出的難受,但單位體檢、各種醫學檢查都很正常。 小李不相信檢查結果,多次往大醫院里跑,還是沒有查出什么毛病。他為看病請了不少假、花了不少錢,專家、家人都勸他放心,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沒病。 糾纏于身體的細微癥狀,總覺得哪兒都不舒服,有可能得大病,這種對健康的過度憂慮,讓小李感到痛苦卻無法解脫。這是疑病性神經癥的表現,可能與人的性格有關。 一般來講,疑病癥患者人格特征更傾向于敏感、多疑、主觀、固執、謹小慎微,對身體過分關注,要求十全十美。 疑病癥患者對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警覺,在正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身體功能的任何微小變動如心跳、腹脹等,都會使他們特別關注,不自覺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為患有嚴重疾病的證據。 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于自身的健康問題,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常受到明顯影響。男性患者病前常具有強迫人格,女性則與癔癥性格有關。 02 老年病人 過度關注已有的疾病 典型病例: 陳阿姨,女,56歲,退休老師,一年前因腹部不適被診斷為膽囊炎住院,經治療后病情緩解出院。 自此以后,陳阿姨總認為自己的病沒有治好,經常感到頭皮發麻,肝臟、胃腸道都有病。 因為醫生曾經說過,膽囊炎也會影響到肝、胃功能。她照鏡子時臉色略有不好,就認為病重了,更加焦慮不安,反復就醫、檢查,均無讓她滿意的答案。 人進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體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甚至患有軀體疾病。 同時,老年人可能面臨的婚姻改變、朋友交往減少、孤獨等,也會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導致老人更加關注健康與疾病問題。而反復就醫、過度檢查、醫源性暗示等,也會加重老人的疑慮。 過度關注健康與軀體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癥多發的軟肋。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加,疑病癥患病率近年來亦呈上升趨勢。 不過,另一個現象也值得注意,以往多在老年人中出現的疑病癥,已悄悄蔓延到年輕人中,這與壓力大、情緒焦慮、生活不規律等有關。 03 對號入座 信息接受太多“逼”出病 典型病例: 在大學任教的張老師,性格內向,不愛和人打交道,整天就是看書、上網。 前不久,無意中一稱體重,原本就消瘦的他比原先又瘦了幾斤。他聯想到自己有好幾天吃不下東西,懷疑胃有毛病。后來覺得呼吸困難,又懷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到醫院做了癌癥篩查、胃鏡等檢查,都沒有發現問題。 他不死心,到書店買了好幾本醫學類書籍,越看越覺得書上寫的癥狀和自己的差不多,再看網上的健康信息,也感覺能“對號入座”,為此他憂心忡忡。 隨著互聯網、報紙、雜志等健康信息越來越普及,難免有的人會自我對癥。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人,身體出現一種癥狀,便對照醫學書籍或科普文章進行比較分析。 由于對醫學的一知半解,他們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現出高度的敏感、關切和緊張,周而復始地為莫須有的癥狀焦慮不安,由此而產生恐懼、悲觀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陰影,“疑病”就這樣給“逼”出來了。 ![]() 04 心理脆弱 對未來感到不安恐懼死亡 有資料表明,在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患者中,疑病癥患者占近20%。 這類患者到處求醫問藥,總想解決軀體疾病問題,結果卻于事無補。其實,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到精神衛生機構。專業治療的前提是確保病人是“疑病”,排除器質性病變,以免誤診。 心理治療是治療疑病癥的基本方法。 疑病癥產生的原因與患者對未來感到不安、恐懼死亡、總想使自己擺脫痛苦或得到補償等心理活動有關,也與其夸大、災難化等認知偏差有關。 心理治療過程中,會盡量少與病人討論具體的疾病或癥狀,而是主要一起探討他們存在的沖突、困惑或被壓抑著的痛苦,發揮患者解決問題的潛能,讓他們有勇氣面對不愿面對的心理根源,并合理給予疏解。 05 延伸閱讀 自我暗示、應對疑病 雖然醫院的各項檢查證明疑病癥患者沒有患某種疾病,但不能忽略其信而不疑、遭受困惑的那種真實感受。 擺脫疑病困擾,除了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外,疑病癥患者應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 1、培養正確的疾病與生命觀,把精力、精神集中到與“病”無關的事上,漸漸打斷固有思考習慣的干擾,使心理得到調整。 2、要相信世上沒有萬事通,每個人學有所長、業有所攻,疾病問題還是要聽醫生的。要相信醫生的各種檢查、解釋、勸告和結論,相信現代醫學有很好的醫療設備可用于軀體疾病的診斷與鑒別。 3、要學會思考,問一問為什么在健康與疾病問題上自己總與別人的觀點不一致,并搞得自己焦頭爛額。過分焦慮、嚴重的疑病傾向,就是一種心理病。 4、有疑病傾向或疑病癥患者,最好少看點有關醫學方面的書以減少“對號入座”。同時,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不要把自己的感覺強加于醫生。 5、通過自我暗示法加以調節。 自我暗示語可以是:“我的身體其實是很好的,這已被所有檢查過的和化驗過的結果所證實,醫生也都說自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現在自己應該堅信這點了。過去自己感覺到這兒痛那兒痛、這兒不舒適那兒不舒適,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緣故。其實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不是病,是一種正常人的‘不正常’現象,會很快過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了,不舒適的感覺就會消失了。 現在我已經感覺到舒適多了,也不再為此而煩惱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健康充滿信心。” 使用暗示語一定要毫不猶豫、直截了當,內化自己“不必懷疑”的觀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數日一次,效果較佳。 ![]() 寫在最后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