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廣西心理咨詢_不會拒絕別人?也許你是中了“友善”的詛咒發表時間:2022-10-06 14:08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這樣人,他們將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對陌生人也幾乎有求必應。 而且一旦停止這樣做,就會覺得非常內疚,仿佛受了一場“友善的詛咒”。在他們看來,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非常崩潰。 心理學家把這些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行為準則并因此受盡委屈的人稱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并不特指女性,有很多男性也同樣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討好型人格會覺得自己時常被淹沒在別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他們懼怕改變,覺得難以執行,甚至連拒絕某個請求,都會覺得害怕。 ![]() 01 “友善”的詛咒 你是這樣“友善”的人嗎? 即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讓別人感到舒服自在,并發自內心地稱贊他/她友善。 他們以為:如果自己想要得到別人的喜愛、得到愛、認可和尊重,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其中包括:始終保持禮貌、讓自己變得有趣、讓別人覺得愉快、不要讓其他人失望、從不說“不“、防止與人發生沖突、一切以他人的需求為先等。 我將其稱為“友善的詛咒”。 這些“友善的人”覺得: 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可恥的,自己會因此受到排擠,并失去已得到的愛。 于是他們只得壓抑自己,不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包括惱怒和憤恨,而只在內心深處默默承受煎熬。 其他人不會注意到這一點,因為這些“友善的人”總是表現出一副和藹可親、笑臉迎人的樣子。 當某一天,這種“友善的人”終于控制不住情緒爆發時,每個人都會嚇一跳。 而“友善的人”會感覺到別人的驚訝和抗拒,認為這正驗證了他們的觀念,即別人不喜歡他們發脾氣。 于是,這個死循環(或“詛咒”)便無休止地繼續下去了。 02 歡迎對號入座 1、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優先滿足他人; 2、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行為準則,并因此受盡委屈; 3、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4、面對強勢的人(父母、老師、上司),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5、從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與人起爭執; 6、總是想太多,總把錯誤歸因自己身上; 7,很多事情的優先級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非常崩潰; 8,心甘情愿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籠,雖然被壓迫得近乎窒息,卻不想改變,或者說無力改變; 9,總是把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不懂拒絕,經常讓自己和伴侶難受,只有通過這樣的過度付出才能獲得安全感; 如果以上特征你大部分都符合,已經開始焦慮不安,那大可不必。事實上,幾乎沒有人能做到方方面面都保持沉著冷靜地與人溝通,我們可能都有一小塊兒被“友善的詛咒”施了魔法的脆弱區域。 下面我們進入重要的部分:看看你到底是誰? 請你拿起紙和筆,畫一個代表你的人形。像這樣: 然后,沿著這些線或箭頭寫上字或句子,總結出你對自己的付出或表現的感覺。 可以是行為舉止,例如:總是微笑、總是隨時準備好聆聽別人的傾訴、把時間留給每一個人、從不拒絕別人、逗別人笑、在聚會上活躍氣氛等。這個清單是無止境的,但卻是非常私人的。 你也可以列出你與人交流時秉承的個人規則,如:“我隨時恭候”、“我總是把另一半放在首位”、“我不會拒絕孩子們的任何請求”等。快速地寫下這些想法,不要想太多。這些都是你非常愿意別人看到的,也都是非常積極的東西,但同時也是你感覺正在枯竭及無休止的東西。 現在,來想一想那些你不會輕易(或從不)對別人表達的東西。 內心是否堆積了不為人知并要爆發的東西? 在圖的內側(三角形長袍里面)寫下你此時冒出的感受。 是氣憤嗎?還是悲傷?憤恨?我怎么辦? 只需將你最強烈的感受寫下來。 做完這些事之后,仔細的看一下這個圖。 你此刻什么也不用做,但這幅圖會讓你產生強烈的視覺意識,知道你的這些特殊表現可能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記住,每個人覺得自己能夠自信地處理的情況及人際關系都有所不同。 03 擺脫詛咒的方法 對于大多數“友善的人”來說,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一件尤為困難的事。 我們提供一系列方法,幫你以更清晰、更自信的方式傳遞原本覺得難以表述的信息(如拒絕、抱怨及劃清界限等)。 1、可靠優勢清單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優勢”(有人可能稱之為“復原力”)。這個練習能夠幫助我們識別這些特質并列出清單,供你在遇到危機、需要增強信心時使用。 想想過去你做過的令你感到驕傲的事兒,不管它們對別人來說多么沒有意義。可以是幫助一位朋友、堅持某項難以堅持的事兒,或是你的作品上了學校的張貼榜。試著列出至少三個,然后在旁邊寫上它們所代表的你所具備的特質(或者說“可靠優勢”)。記住,不要讓批判性聲音驅散你的想法。 2、肢體語言大量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方式,我們通過非語言交流(或者說,肢體語言)獲得的信息更多。 肢體語言研究先驅麥拉賓(AlbertMehrabian)提出了一條平衡定律,即:對一個人的印象,大約55%來自于肢體語言,38%來自于說話的方式(尤其是語氣),7%來自于說話的內容。 當你站直身體,并看著對方的眼睛時,你會覺得更自信,并且讓別人也感受到你的自信。如果你需要打一個不好開口的電話,試著站著打這個電話,這會讓你覺得更強勢一些,而你的聲音也會體現出這一點。 類似地,當你的老板走到你的座位前跟你說話時,一種有效的方法是,你可以站直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自己處于劣勢,也不會覺得老板高高在上。 3、刪除那些沒意義的話溝通交流的時候試著直接一點兒:刪除那些沒有意義客套恭維的話和冗長的鋪墊。 我們常常會把明確、直接的表達與生硬和粗魯混為一談。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間接式的溝通是一種普遍規范。 尤其是女性,我們喜歡暗示、讓人內疚及誘惑別人回應我們未說出口的需求,而當對方做不到時,我們便會生悶氣、抱怨或挖苦諷刺。通常,到最后,我們還是要親口說出我們真正想說的話。 4、客氣的拒絕他人對于大多數“友善的人”來說,拒絕別人是一件尤其困難的事。 我想,一種恐懼的反應已經根深蒂固,讓我們害怕說“不”,所以我們會盡量避免說“不”,也因此缺乏說“不”的經驗,并產生了一種害怕這種害怕的連鎖心理反應。 你可以自己試試這個練習。找個沒人的地方,站在鏡子前,沉著冷靜地看著自己的眼睛,然后說“不”。試著用不同的聲音說,享受這個過程。看看你不笑時是不是更有效。這會讓你開始打破自己的禁忌。 5、說不的方法下面提供了一些讓你能夠客氣地說“不”的方法: a、先感謝那個請你幫忙的人(或者說感謝他/她“為你著想”)。一分也不要多,一分也不要少。如果你是在講電話,先深吸一口氣,然后客客氣氣地表達你的謝意。如果你是跟對方面對面,保持冷靜,看著他們的眼睛,不要坐立不安。 b、禮貌但清晰地表達你的拒絕。簡單明了。純粹主義者主張“從不道歉,從不解釋”,但我卻認為,道歉是客氣的一部分,同樣很重要。比如說:“我想我這次不得不錯失這次機會了。” c、試著做某種積極的跟進,讓事情有個好結局。如果是對方請你幫忙,你能否給他們推薦一個能夠幫助他們的人?或者,你可以把可能性拋遠一點兒,例如:“幾個月后,我就沒那么忙了,到那時我們可以見個面。”但是,再次強調,你要說真話,否則就是自找麻煩。 d、在對方試圖說服或操縱你改變主意之前,客氣而果斷地結束對話。 6、再見表情包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大部分的生活,現在都是依靠社交媒體來進行的: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等。這是“友善的人”覺得關于自信的挑戰最大的地方。 在通過這些方式進行交流時,同樣的原則同樣適用,只是少了肢體語言的直接而清晰。想象你要說什么或問什么,然后清晰地表達出來。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她已經厭倦了要花大把的時間和心思去編寫這些內容,總想著用哪個表情來代替自己,迎合別人。有一天她刪掉她信息中所有華而不實的話、玩笑及各式各樣的表情,這讓她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她嘗試直接輸入自己的想法,效果出乎她的意料,她不但沒有被人嫌棄,反而覺得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她說過:“我更加會公事公辦,而其他人也做出了相應的反應。我想,我過去只是太擔心了,但實際上,當我開始突破自己這層障礙,直白明確的表達,收到的效果反而更好。我不認為那些表情能真正傳達出這層含義!” 文章及配圖源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