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玻璃心”?
顧名思義,就是心像玻璃一樣易碎、很脆弱:
不能聽重話,別人還沒開始兇,自己就先難受起來;
不能虛心接受別人批評,聽完既生氣又難過;
不能面對失敗,遇到點困難就自暴自棄;
這樣的孩子喜歡胡思亂想,敏感,太過在乎別人的情緒和評價,極易受到傷害。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抱怨自己女兒的“玻璃心”問題:12歲的女兒十分敏感,受一點委屈,眼淚就在眼眶打轉(zhuǎn),弄得家里大人都不敢對孩子說重話。
她十分擔心,女兒這樣下去,將來很難適應(yīng)真實的社會生活。
不得不承認,如今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讓家長和老師甚是擔憂。
很顯然,太過玻璃心,并不是孩子應(yīng)該擁有的適宜的心理基礎(chǔ)。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為什么孩子容易玻璃心。
有一些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來的。這種“捧”來源于兩個方面: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太高,平時遭遇的拒絕太少。
不少父母,一開始并不懂得如何拒絕孩子,舍不得訓斥,不忍心黑臉,漸漸地,加深了小孩子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的認知。
等到了學校,進入社會,孩子很難享受到別人的百依百順,小小的挫折和拒絕,就能讓孩子潰不成軍。沒有適應(yīng)逆境的能力,孩子才會手足無措,一擊即倒。
一個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氣,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傷心,什么叫無助,這是一個不健全的性格發(fā)展。
孩子的心理韌性沒有鍛煉出來,很容易表現(xiàn)出脆弱、“扛不住事”。
第二,孩子平時接受了太多虛無的贊美。
年輕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輩的打擊教育中長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補償自己童年一般,對孩子從來不吝嗇夸獎。
“寶貝真棒!”“你真聰明!”“真厲害”
這種浮夸的贊美讓孩子活在虛假的自我認知里,孩子一旦體會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感受到生活的不如人意,他就接受不了。
金星曾在節(jié)目中分享過一位朋友的故事,她的朋友對孩子實行的就是夸獎式教育,她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是媽媽的驕傲!”
有一次,孩子滿懷信心地參加學校組織的書法大賽,可是獲獎名單公布之后,連優(yōu)秀獎都沒得。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嗎?為什么會不得獎?”
于是氣急敗壞地去找老師理論,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這個例子很值得父母深思。
過多的夸獎和期待,并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反而孩子失去了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把“失敗”看得很大,難免產(chǎn)生深深的無力感。
孩子需要稱贊,但也要讓每一句夸獎來得真誠和實際,否則,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普通、平凡和無法避免的無能為力,痛苦是必然的。
過高的期待讓孩子充滿壓力,無法接受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
曾經(jīng)與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師聊天時,他告訴我:在他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接觸過不少十分優(yōu)秀的孩子,其中,有相當多的孩子比普通的學生更加脆、敏感。
他們班上有個孩子,品學兼優(yōu),老師經(jīng)常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而且在小學幾年里,一直都是班長。
初二那年,孩子自信滿滿地參加了新學期的班長競選,沒想到以兩票之差落選。
這件事對他打擊特別大,在家哭了一宿,第二天甚至不想去學校上課。
有句名言是:“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绷晳T了“優(yōu)秀”的孩子們,是家長心中的希望,是老師口中的榜樣,然而在背后,孩子們內(nèi)心的壓力、痛苦和糾結(jié),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他們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對自己也產(chǎn)生了極高的自我要求,特別害怕辜負大人們的期待。
因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這樣的孩子,心里往往崩著一條隱形的高壓線,遇到一點波折,就有崩斷的危險,比如成績波動或者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很容易焦慮、無助和氣餒,高考失利,有的孩子還會想不開選擇傷害自己。
還有的孩子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棄,拒絕挑戰(zhàn)有難度的事情。輸不起的表現(xiàn)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孩子成功時,父母不斷表揚和獎勵孩子,又鮮少告訴孩子輸了怎么辦?失敗了怎么辦?
父母對孩子成功的期待,導致孩子無法正確看待輸贏,他們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們的喜愛和認可,最后懼怕失敗,習慣逃避。
玻璃心也不完全孩子抗挫力問題,玻璃心最關(guān)鍵的特征,是敏感。
美國伊萊恩·阿倫博士在《發(fā)掘敏感孩子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詞語叫“高敏感”:高度敏感的個體天生比一般人更關(guān)注周圍環(huán)境,做事習慣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則不會注重太多細節(jié),容易迅速采取行動甚至顯得沖動。
因此敏感的人群無論兒童還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聰明、敏銳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他們小心謹慎,因為能思量行為的后果,所以較少犯錯。他們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資訊時會變得不知所措。他們盡量避免外來刺激,因此顯得膽小羞怯,不太合群。當過度刺激不可避免時,他們很容易顯得沮喪和“過于敏感”。
也就是說,這種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種性格特質(zhì),它不完全是壞事,有的孩子靠著敏感的觀察,做事謹慎,同理心也比較強。
當然,這種特質(zhì)伴隨而來的痛苦就是對別人的一舉一動格外在意,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緒也跟著起伏。
比如有的小孩會因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無比難過,會因為朋友一句無心之語而痛苦,會因為媽媽一個警告眼神而懷疑媽媽的愛......
他們過于關(guān)注別人的情緒,并且將其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不自覺將小事放大化、嚴重化,內(nèi)心更容易受傷。
這樣的小孩需要父母適當引導,及時安撫他的情緒,切忌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與此同時,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以及如何正確面對別人的眼光。
當孩子因為別人感到受傷時,我們可以幫他分析:別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怎么樣、接下來我們可以怎么做。
這種分析和復(fù)盤,有效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個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樣的評價是有益的、什么樣的拒絕是合理的、什么樣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時間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斷,人際關(guān)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來。
總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顆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納孩子的失敗,我們的心態(tài)強大了,孩子的心理韌性也會漸漸培養(yǎng)起來。
文章及配圖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
《心翔心理——沙盤里的兒童情商課》
心翔兒童心智成長中心
用心理學幫助解決孩子成長煩惱

心理培訓丨企業(yè)服務(wù)丨學校服務(wù)丨心理設(shè)備
專業(yè)為本,服務(wù)至上
力保每一次心與心的連接都有溫度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