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不快樂的孩子,身上大多藏著“自戀型”父母的影子發表時間:2022-08-09 13:49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聽說過一件這樣的事情: “兒子十年苦讀,終于考上名校”,正當父母拿著通知書高興的時候,兒子從窗戶里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即將開始的人生。 遺書中,只有一句話:“我已經完成了你們的愿望。” 父母抱著兒子的遺體,痛苦萬分,但是不知所解。在他們心中,兒子一直很聽話,也很上進。好不容易考上了如意的學校,卻以這樣決絕的方式告別了父母。 網友說:“很多時候,沒有人關心你是否快樂,只有人關心你是否成功。” 是呀!我們在衡量個體價值時,最明顯的標準是看他賺錢的能力,而不是他當下的快樂指數。 或許,包括父母,都會忘記,快樂,也是一種生產力。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的成績比快樂重要,孩子選專業比選興趣重要,孩子遵循父母的規劃,比實現他自己的理想重要。 最后,孩子變成了一個只會讀書的工具人,沒有快樂,沒有動力,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活在父母“自戀”的影子里,對未來失去想象。 01 過分強勢的父母 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在一項對于青少年心理的調查中,收集到最多的問題是他們和父母的關系: ?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來不被父母尊重; ?因為成績不好,經常被父母語言暴力; ?在父母面前從來沒有自己的隱私; ?父母很喜歡幫自己做決定; ?感覺自己是父母的負擔,對不起他們; ?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 遭遇強勢父母的“圍攻”,仿佛是很多孩子的共同點。 我們愛我們的父母,所以不想違背父母的意愿和要求。但是,當父母越來越多的干涉自己的行為和學習時,孩子就會迷茫,面臨不同的選擇,反抗就是背叛,溝通又無法達成一致。 所謂青春期的叛逆,除了孩子自身的問題,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心理學上說:“人生有三個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 生而為人,應該為了提升個人價值和實現個人理想奮斗。但是也應該接納在付出努力以后,自己依然是“普通人”的現實。 豆瓣上有一個小組討論,主題是,哪一刻覺得人生很爽? 有一位網友講了自己的故事。高中的時候,有一次半夜自己忽然肚子痛,就給母親說要去醫院,結果母親覺得她在說謊,愣是讓她堅持到天亮。 天亮后,網友說不太痛了,要不要請假一天去醫院做檢查? 母親斥責她是為了不想上學才說肚子痛的。 結果,網友當天在學校里痛得死去活來。被老師和同學送到醫院后,確診急性腸炎,因為耽誤了大半天,已經感染,只好做手術切除部分壞死的大腸。 父母趕到醫院后,也嚇得不輕,一個勁地給網友道歉。 好在網友性格粗狂,沒覺得是大事,安慰母親說,手術等于減肥了。 但是,從那以后,父母就非常注意她的身體,也不再逼迫她學習了。 天下父母,大多數都是愛子女的,只是由于自己的經驗主義作祟,會在溝通和態度上輕視子女的意見和表達。 在《父母的羈絆》一書中,作者提到:“父母的強勢,也是一種自戀行為。當父母對孩子實行語言攻擊的時候,會影響孩子的思考方式,讓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負面情緒?!?br mp-original-font-size="16" mp-original-line-height="29.75"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font-size:16px;line-height:29.75px;" /> 強勢的父母,讓子女活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只能對父母言聽計從。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成為唯父母是尊的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02 影響孩子一生的童年記憶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br mp-original-font-size="16" mp-original-line-height="29.75"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font-size:16px;line-height:29.75px;" /> 每個成年人的身上,都帶著童年生活的痕跡。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里得到了足夠的愛,那么,這愛將幻化成光,照亮和溫暖著他未來的生活。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沒有得到過愛,那么他成年后,就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代價去填充內心的缺失。 每個孩子的一生,都會被自己童年的記憶影響。 在電視劇《都挺好》當中,蘇母因為意外懷孕,不得不將蘇明玉生下來。 這打破了蘇母對自己生活的規劃,所以,蘇母借著女孩子讀書沒什么用的借口,阻擋明玉的大學志愿。又在生活中對明玉冷言相對。 最后,明玉帶著心中的怨憤和不解,畢業后自謀生路,甚少回家。 明玉事業的成功和物質的收獲,并沒有讓她感到快樂。 直到蘇母去世以后,父親對明玉說出實情,明玉才明白母親為什么一直憎恨自己。 世界上唯有一種關系無法選擇,那就是至親的血緣。 美國先知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父母總以為,孩子是自己的,我生養了你,你就應該服從我的意志,順從我的指揮,以我為中心,活成我想要的那種人。 這種大錯而特錯的想法,孩子無力更改,只能承受,最終,要么母女離散,要么愛恨糾纏,互相折磨。 孩子期待父母的愛,并不是物質的豐富,也不是榮耀的出身。 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平等的看待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樣,和一個個體的人一樣。 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會忘記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 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始,父母所有的情緒,孩子都會記得。這父母對孩子的認定,也是孩子對于自己的認定。童年的記憶,會跟隨孩子的一生,好與壞都很難磨滅。 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生而為父母,對孩子除了義務還有責任。父母雖然不用持證上崗,但是可以學習和參照優秀的父母那樣,任何時候,都可以和孩子正確的表達愛,而不是情緒。 03 走出父母的羈絆 學會“積極報復” 詩人雪萊說:“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自己?!?童年,也是我們的過去,如果那段記憶不快樂,不如把它丟給死神。自己把握住當下和未來,也可以過好這一生。 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有著缺點的普通人。所以盡力走出過去的影響,學會“積極的報復”,活出自己的快樂,很重要。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當中,趙麗穎飾演的明蘭,因為出身不好,母親經常勸她要忍讓,要低調。 可是明蘭自小就有一顆堅強的心,不服輸,不認命,該得的東西就會去爭取。 當母親去世,她侍奉在祖母身邊時,常常觀察和學習老太太的為人處世之法,自己也漸漸明白了許多道理。 明蘭嫁人以后,遇事從來不慌,憑借著公正、心善、有策略,理順了婆家一眾難纏的親戚和族人。 最終,祖母忽然生病,明蘭為了弄清真相,不惜和父親決裂,亮出自己的底線。 從小不被父親疼愛的明蘭,在最關鍵的時候,不僅讓父親另眼相看,也彰顯了她令人敬佩的大義和堅持。 明蘭敢反抗父輩的不公,底氣全部來自于自己的成長。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么樣的家庭,但是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 在《父母的羈絆》一書中,作者提到,對于“不合格”父母“積極的報復”,或許可以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積極的報復”指的是,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受到過來自父母的不好影響,或者在成年以后,明白父母的教育有問題的時候,可以自我療愈的方法。 1、我們要和自己和解。理解父母的“失職”,不必原諒他們的過錯。 2、我們很難改變父母,可以改變自己,就從相信自己開始。 3、既然父母“不合格”,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父母”,多做一點愛自己的小事,讓自己得到情感的彌補。 4、世界上,能對自己負責的,只有自己而已。不用太在乎父母和他人的看法。 5、成為自己,愛自己,給自己追求理想的自由和信心。 6、多和生活幸福的人靠近,感受他們身上的光。 ![]() 寫在最后 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帶著他們童年的記憶。 我們以同情的心,去看待我們的父母,或許會更容易理解他們的做法和理念。 不要停止努力,保持自己持續學習的能力,讓自己變得強大。令父母反思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積極的面對生活,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們也會做自己孩子的父母,不論我們的童年快樂與否,都要用一顆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孩子。 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也是擺脫父母的羈絆最好的方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