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晚上,飯菜已經上桌,一個女子呼喚女兒:“吃飯啦?!薄暗纫幌隆保?。女子先吃了。幾分鐘后,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問:“我的飯呢?”伴隨著的是一副忿忿不滿的神情。女子心里一驚。她的表情,她的詰問明明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么不給我盛飯呢?7歲的她有一雙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飯,為什么覺得女子理所當然得替她盛飯呢?女子立刻找到了原因。雖然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但是仍然和許多母親一樣,不知不覺替孩子做得多了點。以前女子一直替她盛飯,以至于她認為盛飯這件事是媽媽應該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母親一直以來替她盛飯,反而因為今天沒給她盛飯而不滿起來。是啊,既然是媽媽應該做的,她怎么會感激呢?
我意識到這是在助長女兒的“受之無愧感”,“受之無愧”是指,某人覺得別人欠了他東西,或者認為別人必須給他特殊待遇。有這種傾向的人認為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應該給他想要的事物,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他不知感恩;別人沒有給,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于是就心生不滿和怨恨。
受之無愧感強烈的人,可能變成一只“白眼狼”。
我可不想將女兒養成白眼狼。我養育她是我做為母親的職責,不圖她的回報,但是如果她長大后認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發生這些,那是我的悲劇。
于是,我告訴她,媽媽剛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飯,使你覺得為你盛飯是媽媽應該做的。我覺得到這樣很不好。從今天開始,盛飯就是你自己的事,應該由你自己盛。
從那以后,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內的事情,并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她,讓她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在我們勞動的時候,邀請(并要求)她幫忙,讓她體會我們勞動的辛苦;教導她表達感謝,如果她表示了感謝,她會得到更多,如果她沒有感激之心,下次我不再替她做那件事;物質方面減少滿足,讓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許多父母不知不覺中在培養著白眼狼。他們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學或放學路上,大多數孩子的書包都由父母背著,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干家務,只要搞好學習;物質享受被過分滿足,許多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這些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買手機,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車子、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