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幸福三重奏》的觀眾,都被福原愛和江宏杰這一對夫妻“甜到齁”,當時甚至有人專門統計了他倆在鏡頭前從早到晚接吻了61次。
但近日福原愛回日本工作,被發現沒戴戒指等,引發外界揣測婚變。盡管男方親口否認,但日媒稱福原愛長期遭受男方語言暴力,就在昨天,日媒爆料雙方已在1月協議離婚,引起全網熱議。
看似美好的婚姻也會走到盡頭,在提出離婚后,我們該如何放下曾經的山盟海誓,調整自我,走向新生?
在牽手踏上紅毯,為彼此戴上幸福的戒,相許承諾之時,沒有一對夫妻會想到某一天我們會走上婚姻的終點,沒想到有一天我們會踏上法院的階梯,簽下離婚協議書。
離婚其實是一條漫長的路……
婚姻相處是細水長流的,在決定離婚,甚至到簽字的那一天之前,關系中必定發生了很多事情,也許一觸即發,也許長久累積,導致了離婚的果。
Clapp(1992)認為離婚者其實在正式解除婚姻關系之前,夫妻彼此就已經因為對于婚姻的不滿產生了想要離婚的想法,直到正式提出并簽字離婚,以及后續面對新生活的調適,稱之為離婚歷程的三個階段。

01
離婚之前階段: 我們的婚姻怎么了?
在這個階段每段婚姻的時間都不一樣,有的可能兩三天,有的可能好幾十年。關系可能長期不穩定,或是像海浪一般時而平靜時而波動。
婚姻中的波折不是短時間造成的,是經年累月的積累,期間夫妻兩人爭吵、不滿、失望、悲傷、生氣、心碎、憂慮,沮喪,心情的波動如同關系的波瀾,也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也許某一方或雙方都曾經振作努力期待修復裂痕,只是漸漸的彼此累了,激情與愛、親密與承諾從滿格消耗到見底。
分離似乎成為一種常常想到的解決辦法。從想法到行動也可能經歷掙扎、猶豫、不舍,離婚之前猶豫不決的階段,是離婚過程中最難受和最傷痛的時期。(Clapp,1992)

猶疑的過程令人痛苦,但即使做出了決定,離婚的痛依然很強烈。畢竟婚姻再怎么不堪,它都是一段獨特的關系,Sternberg(1986)提出愛情三元論,指愛情包含激情、親密、承諾此三元素。
當三種愛元素都具足——稱之為“完美之愛”(Consummate love) ,代表著人們所向往的理想關系。婚姻被視為愛情的開花結果,長跑多年的戀人最終進入禮堂總是得到眾人的祝福,似乎婚姻更襯托了愛情三元素的全有。
彭佳慧《走在紅毯那一天》唱到“走在紅毯那一天,蒙上白紗的臉,微笑中流下的眼淚一定很美。走在紅毯那一天,帶上幸福的戒,有個人廝守到永遠,是一生所愿。”婚姻是許多人生命的憧憬,這樣令人向往的關系邁向終結的痛,真的很痛也很苦。
但當婚姻已經邁向死寂,簽字離婚已成為事實,離婚之后離婚者需要面對生活的改變與需要新的適應,也是一條漫漫長路。
02
轉變-再建構階段: 從痛苦到適應
這個階段一般平均持續兩年的時間。在離婚事件發生后,個體所經歷到的創傷、迷惑、失落等情緒,經常遠大過于生命中其他的事件。Clapp 認為「轉變-再建構階段」可以分為以下兩小階段:
A 轉變階段:原本白頭到老的生活,一夕轉變了
面對離婚的影響是全方面,心理、生理、經濟、人際關系、子女的撫養議題與前夫(妻)的互動。本篇文章著重在個人面對離婚的失落療愈,故著重在離婚對心理與身體的影響。
? 心理層面
Berman 與 Turk、Bloom 等人及 Hetherington等人皆指出離婚者面臨親密關系的失落,必須重新適應自己在社會上與親密關系上的角色,這個過程帶著憤怒、憂慮、矛盾、無依與痛苦的感覺,自覺失去魅力、毫無是處也喪失對生活各方面勝任的感受。
主動提出離婚的一方,對配偶有憤怒、愛恨交織與罪惡感的矛盾感受,也容易對離婚決定產生后悔;而被動離婚的一方,則會在屈辱、憤怒、怨恨但又懷抱著復合期待的希望中擺蕩。
? 身體層面
研究發現,原本處于健康水平狀態的離婚者,在離婚前、后各三年使用抗憂郁藥物的機會,都比維持在婚姻關系之內的伴侶明顯增加,若離婚的一方使用抗憂郁藥劑,則另一方可能反而不會依賴藥物。

B 再建構階段
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離婚的壓力指數高達73.3分,排行第二名,僅次于配偶過世。Pladge 提到夫妻分離時被視為最崩潰性的階段,并與個人的心理與生理癥況有關聯。
而Froiland 和Hozman 提出離婚者在面對一段婚姻關系的“終結”時,其心里歷程就像在面對親人死亡一樣,會經歷以下的五個悲傷階段:
1、否認
離婚可能讓人始料未及、更措手不及。離婚者此時可能拒絕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容易有防衛以及合理化的行為。
2、憤怒
離婚就是一種親密關系的斷裂,容易讓人有被拋棄感受,失落、傷心、不甘心、憤怒。也許會責備自己,更多時候是將指責前伴侶為何這樣對待自己。有時候甚至藉由拉攏孩子與親友,向他們抒發憤恨與怨懟,藉此發泄痛苦的思緒。
3、討價還價
離婚者依然否認感情的生變,會試圖透過這種管道,例如: 共同的親友、孩子等。以討價還價、道德勸說(孩子還是需要一個完整的家)、人情的壓力等,予以施壓說服前任回頭,企圖挽回婚姻。
4、憂郁
由于在婚姻關系上的失落,引起離婚者沮喪和憂郁的感受,也會貶低與討厭自己,面對婚姻的失敗對生命產生茫然與懷疑,當過于失落時也可能產生對生命的絕望感。
5、接受
這個階段也是Clapp轉變-再建構階段的第二步「再建構階段」。簽字離婚只是形式上解除了婚姻關系,并不代表離婚者在心靈與情感上已經與伴侶「離婚」了。在這個階段離婚者開始愿意接受離婚是個已發生的事實,也愿意逐漸接納自己與前任間復雜的感覺(愛恨交織),愿意整理前段婚姻對自己的影響,允許快樂與痛苦的回憶共存,允許自己內在擁有復雜的感受。
然而 Froiland 和 Hozman 也強調,每段離婚的故事都是獨特的,在故事中的主角們也是獨特的。
所以每位離婚者并不一定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每個人在每階段經歷的時間也不一樣。
而當開始接受了離婚的事實,離婚者將會踏上重建新生活的階段。

03
復原-重建階段: 邁向新生
這個階段約在離婚發生后兩年開始,并且持續二到三年。
如果離婚者完成了這復原-重建階段,那么也代表著他/她能夠接受婚姻已經結束的事實,也明白自己在婚姻的離異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能夠將自己與前配偶間的糾結松綁,發展出一個新的、獨立的自我認同。
我很喜歡藝人Selina在離婚消息曝光之際于臉書的留言,她說:
「兩條交匯的河即便分開,也不會再是原本的他們了。我已收拾行囊重新上路,也許今后我們將在某處再度相遇,那時,我們便能分享這些日子以來彼此經歷過的奇異風光。」
接受失落始終是不容易的,那代表著離婚者不再以防衛、否認面對生命的轉變,不在將生命的責任透過借口與怨懟要別人在承擔。他真誠的面對自己,開始收拾過往關系中的風雨、愛恨與回憶,以前的酸甜苦辣只留下了淡淡的味道。收起行囊,將眼光望向未來,踏上獨自流向大海的旅程,懷抱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忐忑與期待。唯有接受現實,才能擁抱復原與新生。
離婚并不是愛情的終點,離開不適合的關系,或不值得愛的人,是為自己的生命在開一扇窗。只是分離是會難過的,甚至有更多強烈的情緒席卷而來,要面對失落的確艱難,這時候如果愿意讓人陪伴、一起哀傷、失落、生氣,一起回顧與整理,在陪伴中與失落同在并不可怕。
在陪伴中學習關照自己、安頓自己,當行囊整好再度邁向大海,也許在航道上還會與其他的河流交會,然后一起前行。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拚命想沖進來,城內的人拚命想沖出去。」
——錢鍾書
離婚像是暫時離開了圍城,當準備好又可以選擇要進去還是留在外頭。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