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你好,李煥英》的心理學思考發表時間:2021-03-01 14:35
賈玲回憶母親去世那一年,李煥英才48歲。還沒有穿上賈玲給她買的綠色皮大衣,沒有用上雙開門的冰箱,還沒有坐上女兒買的紅跑車。 賈玲說,媽媽走后,她不會快樂了《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是媽媽李煥英去世20年后,女兒賈玲對天堂里媽媽的致敬。 如今,賈玲把這個27分鐘的小品,打磨成了一部128分鐘的電影。電影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母女真實的相處模式。雖然,這也是在一次一次直面、剝開賈玲自己心里結的痂。浙江衛視播出的這臺感動人心的小品呈現給大家。 我想寫一寫,電影背后,被誤解的親情真相—— 劇中媽媽李煥英,才是老戲精果然,姜還是老的辣。 其實你也治愈了我我們對父母的愧疚,更多的,是自我加壓的一種執念。 你以為你是父母的面子嗎? 從心理學角度重新構建“李煥英”01人的一切境遇都是由我們固有的信念決定的,無一例外,存在主義者認為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即不能怨天尤人。就拿當下焦慮的母親來說,無疑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完全接納,這是如此簡單的字眼,可在當下這種揠苗助長式的教育體制下,人們很難。有位來訪者,她女兒夠好了,但在她看來,女兒就是不夠好,應該更好,于是常常挑剔,弄得親子關系一直不太好。這種母親又有多少呢?在現實中是不是太多了。02初入心理咨詢者,必急于幫助來訪者,于是肯定會使出渾身解數,生怕他們不明白。后來我們才發現,真正咨詢其實是幫助來訪者重新構建自己信念系統,而非去教育他們。這部電影不是說教,如果是說教,早沒有人看了。如果說我們的電影缺少真誠的東西,真還不是妄談。是賈玲給我們帶來了真誠的東西,不做作。讓我們重新構建一下,如果賈玲穿越回去,李煥英直接揭穿了,就沒有后來的再次翻轉。真的為人著想是從心里善良,而不是自以為是。誰都不能重新選擇,人只有這一生,尤其在父母關系中,誰都不能以神仙般的存在。有人看了痛哭流涕,發誓回家好好的待雙親,可用不了幾天,便又打回原型。03平凡而偉大的人們就是八零后的這一代父母,他們默默無聞,卻心懷無私。看哭了無數人的這部電影沒有什么大場面、大制作,更沒有什么大特效,賈玲只是用了演小品的方式去演繹罷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有幾個是有那種轟轟烈烈之人呢?其實李煥英早知道賈玲做了假,騙了她,可不揭穿,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尷尬。現實中,我們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的任何欺騙,甚至上綱上線,把這看作是大逆不道,可怕。我們希望旁人無挑剔的接納自己,可一到了自己,就把標準降低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誰都有一個內在小孩,一有刺激,內在小孩就會上位,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苦的那人。已知的更高級的心理學是自我探索、分析和重建。把自己的信念一條條的找出來,觀察它而不加以評判。無關好壞,這好難。04我說“已知的更高級的心理學是自我探索、分析和重建”這句時,我已經用了固有的信念系統,現實已經證明,世間無一條永恒不變之真理,所謂真理,就是你自己所構建的思想罷了。如果李煥英是個焦慮的母親,成天回來嘮叨,你還會感動嗎?不作為母親,就不要去評判母親。什么是真正的母愛,就是愛孩子本來的樣子。這好難。真的。孩子生來是什么樣子,便是什么樣子,而非你希望他(她)成為的樣子。他(她)可能不夠優秀,甚至有些笨,甚至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那又怎么樣呢?這與你給予他(她)的愛是無關的。不是旁人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賈玲母親的育兒觀圈粉無數,家長速看一個平凡的母親,用她樸素的育兒觀,培養了票房第一高的女導演,這個成就可以說是相當了不起了。和千千萬媽媽一樣,李煥英是一位極為普通的中年婦女,不善于修飾自己,只知道為家庭忙碌。眼里只有孩子們,沒有自己。她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不會講大道理,但是為孩子做的一切,孩子卻一直記在心里。賈玲一直想著自己有能力時,好好孝敬母親。可是,天有不測風云。當賈玲的事業準備“起飛”的時候,有能力為媽媽做些事情的時候,媽媽卻突然離開。這對賈玲來說,是最痛的打擊。太多想要為媽媽做的事沒有完成,太多想要對媽媽表達的話沒有來得及說,這種遺憾沒有補救的機會,只能壓抑在心底。這種難以釋放的痛,真的是痛徹心扉。但賈玲又是堅強的,北漂的幾年吃了很多苦,住地下室,接10幾塊的演出,她都挺過來了。幸好有馮鞏等貴人相助,再加上自己的天資聰穎和堅韌不拔,最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上春晚、上綜藝、開公司、拍電影,每一次都給觀眾帶來快樂和驚喜。賈玲的成功,有很多必然因素,但是和媽媽對她的影響不無關系。從《你好,李煥英》中,我們徹頭徹尾地了解了賈玲的媽媽。從李煥英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她也是名副其實的育兒高手,她的育兒觀念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學習。 給孩子傳遞樂觀的力量笑,就是陽光,它能消除人們臉上的冬色。——雨果張小斐(電影中飾演年輕時的李煥英)說過:“賈玲的媽媽,很愛笑、非常樂觀,遇到事情就是行了行了,是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性格。”賈玲也說,媽媽特別愛笑、性格爽朗、大大咧咧、有點好面子。賈玲給人的印象就是幽默樂觀,特別愛笑,到哪都很有人緣,也難怪她能遇到貴人。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有好人緣,就有人幫他”。賈玲還真是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復印件。賈玲媽媽的樂觀,也影響了賈玲,在經歷事業的寒冬之后,終于迎來了春天,而且越來越紅火,成為一個活躍在舞臺上,給我們帶來歡笑的響當當的明星。 包容孩子,讓孩子感到“我能行”沒有孩子不犯錯誤,可怕的不是做錯事,而是父母抑制不住的憤怒。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發泄了怒氣,自己舒服了,卻給孩子留下了“我不行”的心理陰影。李煥英面對孩子的錯誤,她沒有憤怒,而是很冷靜地對待孩子、寬慰孩子,讓孩子感到“我能行”。當賈玲拉褲子的時候,李煥英笑著安慰說:“你怎么總拉褲褲呢?說明你比一起上幼兒園的哥哥姐姐小,你小還能和他們一個班,我女兒肯定特別聰明。”你看她多么會打圓場,從拉褲子這件事轉移到年齡小,又升華到孩子聰明,真是無懈可擊的說法,讓孩子確信媽媽的話正確無疑。賈玲沒考上好大學,還用假的錄取通知書騙媽媽,但是媽媽沒有數落她,卻鼓勵她。賈玲承諾“我以后肯定會有出息”。媽媽斬釘截鐵地說“那肯定的”,聽得賈玲心里美滋滋的。媽媽這種鼓勵式的教育,形成一股正向的力量灌注到賈玲心間,賈玲真的有了出息。 合理期待,孩子更有上進心英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過一個“倒U形假說”,也叫“貝克爾境界”,他們發現,無論是壓力過大或是壓力過小,都會影響工人的工作效率,只有在壓力適中的時候,工人的工作效率才是最高的。同樣有數據證實,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孩子的表現都不理想,父母的期望值合理的時候,孩子表現才最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當你對孩子充滿高期待的時候,孩子有心理壓力,沒有完成目標,反而會失去上進心。當你對孩子有了合理期待,孩子以更好的心態做好自己,反而會超常發揮,讓你驚喜。李煥英沒有要求賈玲非要表現得特別優秀,將來非要掙大錢,而只是希望她“健康快樂”。其實,賈玲是沒有背負太多父母期望的,反倒自己給自己加碼。現在多數家庭因為對孩子期待過高,導致家里雞飛狗跳,賈玲是很幸福的了。 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成全孩子看過一個TED演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是錯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里面提到,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逼著孩子全面發展,每個科目都要學好,只會讓孩子出現注意力缺陷,甚至輟學。如果將課程設置得更寬泛、更有個性,實行可選擇性教學會好很多。李玫瑾教授針對這個演講評價說:家長幾乎都在為孩子的學習而心急如焚,卻很少有家長關注,多樣的個性遭遇一刀切。我們為了孩子的成績而生氣,是因為孩子沒有全面發展,但是逼著一些孩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樣各科都優秀,很難!如果允許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走另一條路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