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發(fā)表時間:2021-02-01 11:42 父母總想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們自己卻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你現(xiàn)在恨我沒關(guān)系,”多少中國家長說過類似的話。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jiān)控,讓孩子經(jīng)常處在高壓狀態(tài)下。 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xiàn)。普通家庭、親子話題被包裹上科技和恐怖的外衣。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暗示親子的息息相關(guān),也暗喻了本劇的主題:母親對孩子的苛求和控制,正在蠶食掉孩子。
這是劇中的第一個故事。即將初中畢業(yè)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可是紀培偉驚恐發(fā)現(xiàn),他一直在重復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每天撞見同一個人,遇到同一個司機,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shù)的成績單……看著兒子一如既往地欺騙她,媽媽終于忍不住對他說:“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原來,紀媽媽無意獲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遙控兒子的人生。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媽媽都要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不要讓我失望。”紀培偉就像杯中的小人一般,沉到水底,壓抑得無法呼吸。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zhèn)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同樣喜歡藝術(shù)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說你以后不會再和她見面,”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你現(xiàn)在恨我沒關(guān)系,將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fā)現(xiàn)小嵐和她爸爸已經(jīng)不認識他了。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紀媽媽發(fā)現(xiàn)后,依舊拿出了她的寶貝遙控器,回到了兒子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當死亡也不能結(jié)束這一切時,他妥協(xié)了。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yōu)渥的生活。小時候的傷痛和對初戀的懷念讓他一直不能釋懷,于是他想偷偷拿回遙控器。不巧的是,這一幕正好被媽媽撞上,媽媽氣憤地沖他喊:“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么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只是母親,只想把孩子修剪成早預設好的模樣。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后,鐘國衍關(guān)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上一秒還笑瞇瞇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么多,不如去學習啊。” 鐘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里。鐘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借口,就是欠打。”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無意之中,鐘國衍發(fā)現(xiàn)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里殺死一只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只不過,平行世界里的貓死了,現(xiàn)實世界里的它們也消失了,它們會變成一朵花。”他掙扎過,最后還是選擇了殺死貓。離不開現(xiàn)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里繼續(xù)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里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shù),殺害了一只又一只的貓。看著家里的貓一只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么多。”終于,他們一家人如愿以償。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shù)脑岫Y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fā)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于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其實,哪有什么平行世界,不過是鐘國衍為了逃離現(xiàn)實,逐漸覺醒的第二個人格罷了。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shù)的下滑,消失了。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fā)現(xiàn),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于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 “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么回報我?”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干嘛要生我?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shù)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明明沒有做錯什么,卻什么都錯了。 劇里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親,找不到其他宣泄渠道,只好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總能控制我的孩子。”這些媽媽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她們愛。故事一的離異媽媽只身養(yǎng)家,想給兒子最好的生活。故事二的媽媽細心呵護兒子的生活起居,給了他全部的愛。故事三的媽媽對女兒無微不至,關(guān)心女兒的一切。孩子是她們生活中的最后一點光芒,她們竭盡全力,也想要托起他們。 只是最后不僅無功而返,還得不償失。就像《追風箏的人》中寫的,“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傅首爾在節(jié)目中回憶起過往時說:“我媽特別高興,因為我成為她灰暗人生中的唯一一個亮點。可是我心里的那些遺憾,我那些想干沒干的事,我被偷走的快樂,除了我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父母總想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他們自己卻很少努力去符合孩子的期待。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就必須要成為自己,否則會深陷在焦慮與痛苦之中,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只是多少父母不明白,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