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一失敗就放棄?責罵和安慰都沒用!正確做法居然這么簡單……發表時間:2020-10-13 10:32 01 同事凱文和我們說起他兒子太過“玻璃心”。 上個月在家他陪兒子玩積木游戲,本來他認為孩子小,玩不好很正常的。 但沒想到的是,他兒子竟然在兩次失敗后竟然扔下積木不玩了。 ![]() 他自己拿起積木演示到:“你看就是這樣啊,很簡單,這塊放在上面,很簡單啊!” 耐心引導,他兒子再試了幾次還是不會,終于不耐煩了,就把積木扔的滿地都是。 凱文生氣說到:“這么簡單你都不會?” 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兒子從那之后再也沒有碰過積木了。 還有很多讓爸媽頭疼的情況: 孩子玩iPad學數學,對于不會的題目就不敢點擊,特別害怕聽到錯誤提示音,即使試著點也會馬上捂住耳朵; 孩子學舞蹈學英語,回家完成作業時,有錯誤的地方,我一提,她就不高興,然后也不學英語或者練舞蹈了; 孩子就是愛生氣,特別受到批評時,不是剁腳撒潑打人,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躲在門后生悶氣; ··· ···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現在還小,懂什么啊?不玩就不玩,沒什么大不了的,等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02 之前有個新聞,離家出走已經三天的浙江嘉興小伙小王給他的母親張女士,發來這樣一條信息—— ![]() 張女士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兒子這是要做傻事?!” “……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發信息了,希望你們幸福快樂。”小王發來最后一條信息后,在微信朋友圈更新了一條動態。 晴天霹靂!張女士顫抖著雙手,撥打了110。最后警察及時趕到地點將男子救上岸。 事后經了解,小王大學剛畢業,近期工作不順,加之感情生活也出現了問題,一直郁郁寡歡。 他每天宅在家里,一日三餐靠外賣送餐,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時心急,說了幾句重話,沒想到小王就離家出走甚至有了輕生的舉動。 ![]() “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身份證卻丟了” 無獨有偶,一小伙在吉林打工,當天身份證丟失,與家人聯系時又產生矛盾,欲跳松花江輕生,幸得警察叔叔救助,才避免悲劇的發生。 很難相信,僅僅是因為一些小挫折,一些生活瑣事,就去自殺輕生。 “玻璃心”的孩子,可能只是扔了積木,長大了,“玻璃心”的人常常容易走向極端,毀掉自己傷害家人。 玻璃心,心像玻璃一樣易碎,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經不起一絲挫折、批評或者指責。更專業的解釋就是抗挫力差。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過 30 年的研究發現: 面對挫折與困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在于人的心理彈性能力,俗稱抗挫力(Resilience)。 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 無論是凱文的兒子還是新聞中輕生的男子,他們相同的地方都是在遇到挑戰時選擇退縮、放棄。 他們背后的思維模式都是相似的:“我不行,太難了,放棄吧”,變換的只是遇到的問題而已。 抗挫力差的孩子如果沒有教育好,長大后,不僅僅不會變好,更可能傷害到自己和家人。 作為家長,拿什么來拯救我的孩子? 03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于對待挫折的態度”。 挫折不可怕,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痛苦,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將所有麻煩挫折擋之門外,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面對解決這些麻煩挫折能力。 第一,認知情緒。 孩子玻璃心,抗挫力差,很大程度都是因為負面情緒在作怪。 首先孩子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這是一個負面情緒數值。失望往往是各種負面情緒的起因。 ![]() 從對某件事/人滿懷期待→失望→悲傷→受挫→生氣→憤怒,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如果能把苗頭在開端及時處理好,那么孩子的情緒也會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控制。 第二,控制情緒。 對于孩子來說,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這點很重要。 “這么簡單你都不會?”(這句話是對孩子的質疑否定) “不會就不會,你發什么脾氣?!”(這句話則包含指責) 也許在你眼中很簡單的事情,但在孩子的世界中真的很難。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加油打氣,但一味的鼓勵,純屬盲目灌雞湯。隨口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 當孩子鬧脾氣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急于質疑或指責孩子,最好的辦法是保持平靜并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爸媽媽知道你沒有做到,你很難過。” 共情,這個我們曾經提到過無數次的詞。 說一句“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完成這個事情吧~”要比“你試試呀,很簡單的”有用的多。 當孩子情緒穩定后,要肯定孩子的努力。 “爸爸媽媽看到你很努力了,知道你很在意這個,我們特別欣賞你這么努力,要把這個事情做好,真好!” 第三,化繁為簡,處理事情。 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沒用對的方法。 孩子始終是孩子,他們的認知水平,動手能力有限,當事情超過他們認知控制范圍內時,本能的會害怕逃避。 作為父母,我要做的就是將我們認為很簡單的事情,倒帶放慢鏡頭一步步分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演示,而不是簡單的一句“這么簡單都不會,我來”。 當孩子能理解怎么去做的時候,TA也就不會再恐懼害怕去嘗試了。 ![]() 第四,反復與鼓勵。 抗挫力的心理學名詞:心理彈性,復原力。 其實,家長有時候對孩子的期望太過高了,而且急于求成。 我們更應該平淡的接受孩子的失敗,再引導孩子嘗試,直至成功。 這個失敗——受挫——崩潰——反彈——再嘗試的過程,越小齡的孩子,父母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越重要,尤其是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憤怒管理”,以及幫助孩子愿意再嘗試的方法。 簡單的來說,要允許失敗,并鼓勵孩子再嘗試。即便孩子做錯了,我們仍然需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因為挫折不會給孩子造成永久性的情緒傷害,我們無意或有意的指責輕視才是阻礙他們進步的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