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別讓心理問題困擾孩子!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別讓心理問題困擾孩子!發表時間:2020-05-30 14:26 只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喜歡什么、厭惡什么,哪些地方是他們的不足之處,哪些地方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從而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相應的指導。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全然的接納和支持,尊重孩子的天賦秉性、個性特質,相信每個生命都有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能力和秩序。那么,怎樣才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也一天天長大了,大人們忽然發現,孩子沒有像小時候那么黏在你身邊,那么依賴你了。關系好像也不像以前那么溫馨融洽。有時候你說一句,他反駁兩句,想要好好和他談話也變得非常不容易,更別說他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你想跟他走的近一些,但是他卻對你愛理不理,只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發生變化呢?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現,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后的需要就是對撫養者的依戀,后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 心理學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鑒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孩子犯了錯誤,急躁的媽媽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媽媽的意思很明確:打你,是教育你,是媽媽對你的行為不滿意,是要你記住“犯錯誤是要受到懲罰的”。 但是,你問過孩子孩子的心理嗎? “媽媽不喜歡我了,她一定對我不好了;” “原來犯錯誤就會被打呀;” “我下次再也不隨便動手做事了……” 這些就是孩子的心理反應。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一種現象,同樣的一個動作,孩子的想法與成人的想法是有一定差異的。 孩子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有自己的行為模式,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復雜的。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僅僅看到還在的表面,更應該了解孩子的內心,做個有心的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任何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又必須看到,我們身邊的孩子并不是每個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而原因自然與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在心理方面,我們不能不承認,孩子存在著許多心理問題,自卑、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等,每一種心理問題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要解決這些問題,自然就需要做父母的走進孩子的內心,用愛、用關懷去“醫治”他們。 這節系列課,正是給所有愛孩子的父母的課,本節課將從多個角度與父母們一起來分析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教育孩子,使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長大、成才。 做個有心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將來就不會有很多心理障礙,這不也正是我們愛孩子的真正目的嗎?孩子是獨立的人,如何教育他們,是父母的職責。 希望您的孩子能夠遠離煩惱、遠離痛苦,健康快樂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