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咨詢?發表時間:2020-05-13 10:52 關于心理咨詢,普通大眾所知甚少。今天為大家普及一下:
本文觀點并非絕對的,也不是全面的,但可做借鑒。 1 在心理咨詢中,第一條原則是:誰痛苦,誰求助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一個家庭里,媽媽整天嘮叨,孩子感到不勝其煩。于是孩子受不了了:“媽媽,你應該去做心理咨詢。”而媽媽對此置之不理。 在這個場景中,先別判斷是錯是對。 媽媽嘮叨,可能是她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媽媽自己很習慣,不習慣的是孩子。是孩子受不了媽媽嘮叨,但同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去應對,于是內心感到痛苦不堪。 在這種情況下,相比起媽媽,孩子是關系中更痛苦的一方來求助,改變的動力其實是更強的,心理咨詢的效果也就會更明顯。 也許有人會說,那孩子建議媽媽去做心理咨詢也是一種應對方式,為什么就沒有效果呢? 原因很簡單,媽媽沒有痛苦到要去做心理咨詢的地步,這種方式或許不是她最需要的。 媽媽雖然天天嘮叨,但一個行為模式天天做,背后一定有其獲益的部分。 比如,媽媽通過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互動,在這過程中也就慢慢緩解了自己的很多焦慮,并且與孩子保持連接。 相比于心理咨詢,“嘮叨”使媽媽收益更大,于是對孩子的建議置之不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勸說他人去做心理咨詢往往作用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咨詢的動力需要從一個人的內心出發:誰痛苦,誰求助,誰改變。 2 第二條原則:痛苦是種內心體驗,外在很難衡量 我們到底痛苦到哪種程度?是還能忍受,還是不能忍受?是必須求助于外界還是可以自己消化?這個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 心理咨詢的過程很看重一個人內心的體驗,在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做心理咨詢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痛苦的感覺是你在經歷著、體驗著,所以也就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它現在處在哪種程度上。 有的人很相信“科學”,很愿意訴諸于各種各樣的量表,看一下自己的抑郁指數、焦慮指數等。但這些都只是輔助我們進行自我探索的工具。 最終的判斷,以及做出決定是否求助于心理咨詢,還是要依據自己內心的體驗。 理解自己內心的體驗,往往需要我們將自己沉浸其中。 舉個例子,作家余華在寫《活著》的時候,第一稿是以第三人稱“他”來敘述故事的,但寫到一半的時候怎么也寫不下去了,然后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修改,把第三人稱“他”改成了第一人稱“我”,結果很順暢地完成了整部作品。 對于內心痛苦的體驗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跳出感受去談論痛苦,經常是被卡住的狀態。把自己投入進去,才可能對內心的痛苦有更準確的理解和判斷。 那么,如何判斷內心的痛苦體驗是否到了要尋求專業幫助的程度呢?我們每個人對于痛苦的耐受都是不一樣的。不妨試著給自己體驗的痛苦程度進行排序。 例如:想一想你所經歷的事情當中最痛苦的那件,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然后給這種感受打一個分數:10分。 再想一件不怎么痛苦的事件,也去體驗它帶給你的感受,可能是3分,也可能是2分。依據這兩個分數,我們目前體驗到的痛苦程度就比較好判斷了。 不建議大家到了10分的痛苦程度再求助于心理咨詢,因為到這時,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的損耗。相比之下,8分可能就已經是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程度了。 3 第三條原則:主動求助意味著主動改變 這一條原則談的是心理咨詢中的動機問題。心理學中,動機特指激發和維持個體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動機在咨詢中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激發功能,這就是之前提到的“誰痛苦,誰求助”。痛苦會激發一個人向外尋求幫助。而尋求幫助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心理咨詢要想有好的效果,我們也要在這之后做許多努力。 這就涉及到動機的第二個作用:維持和調節功能。心理咨詢說到底還是需要來訪者做出改變的。 改變如何發生?動機越強烈,改變的可能性越大。這其中,來訪者的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在醫學領域有一句話叫“醫不叩門”,意思是說醫生不會主動去敲開病人家的房門說:“來,我給你治病吧。” 因為這樣很容易激起病人的防御心理,病人很可能會說:“我好好的,治什么?。 ?/span> 相似的場景也經常發生在勸別人去做心理咨詢的情況里。 一些學生入門心理咨詢之后,會去建議周圍的朋友遇到心理困擾就去看心理咨詢,覺得心理咨詢一定能夠幫到他們。 心理咨詢或許真的有幫助,但前提是這位朋友有動機去主動求助。 這樣,在后續咨詢工作中,來訪者和咨詢師建立起的工作聯盟才夠牢固,來訪者才能夠真正從心理咨詢中獲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咨詢師反而是咨訪關系中相對被動的那一方。 這種被動體現在,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來訪者做好準備邁出第一步,做好準備做出內心的改變。 當來訪者做好這樣的準備時,也就到了心理咨詢發生的“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