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什么威脅了愛情質量?7分鐘看懂鮑爾比的“依戀理論”發表時間:2020-05-09 15:11
依戀類型是鮑爾比最為著名的創見。以下視頻解釋了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回避型依戀。 鮑爾比于1907年 2月26日出生在倫敦中上階層家庭,父親是王室外科醫生,鮑爾比在六個孩子中排行第四,在寄宿學校長大,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優秀的精神分析師,41歲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的心理健康顧問,后來一直專注于依戀關系的研究,發表出版《分離焦慮》、《分離:焦慮和憤怒》、《喪失、悲傷及抑郁》等著作。 視頻文字: 我們最大的渴求就是有一段美妙的愛情,但是讓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戀愛是由一系列的痛苦編織而成的,為什么在愛情中尋找快樂這么難呢?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在愛情中遇到的挑戰真實來源于我們的童年時期。這個觀點由著名的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他將我們與伴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追溯到童年時接受的母親的照顧。他的這一觀點源于自己的童年經歷。 約翰·鮑爾比生于1907年,他有著一個典型英國上流社會的孩子的童年。年幼的鮑爾比不常見到父母,他被一個保姆照看到四歲,之后就只身一人了。七歲時,他按照當時上流社會的習慣,被送去了寄宿學校,他恨寄宿學校,之后他說道,我甚至不會把一條7歲的狗送去寄宿學校,太殘忍了。 鮑爾比成為一名聰穎的醫學生,又當上了一位富有想象力的研究者。上世界五十年代,鮑爾比在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時,寫了一份報告《母親的照料與精神健康》,他推翻了先前的假設,聲稱和藹不會讓孩童透不過氣,也不會把他們寵壞,他寫到,母親的照料對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的重要性,不亞于維他命D對于形成良好骨骼的重要性。 由于這個觀點,很多制度開始改變,一些醫療設施改變了探訪制度,允許父母與孩子呆在一起,而以前則是可以探訪但不可以觸碰,聽起來可能是一個干巴巴的官僚主義的改動,但是它結束了很多寂寥悲傷的童年和孤獨苦澀的傍晚。 1959年出版的一本叫做《孤獨的焦慮》的書中,鮑爾比討論了缺乏父母照料的后果,他描述了與父母分隔的孩童的行為,如果分隔太久,他們仍然渴望父母的關注、愛和興趣,但是他們覺得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會隨時消失,他們會尋求許許多多讓他們安心的要素,如果不能實現便會十分沮喪,他們變得喜怒無常,他們一會兒精神煥發,一會兒絕望至極,然后又變得充滿希望。這是鮑爾比說的焦慮型依戀。 但是與父母分離的程度,也許會導致另一種問題,孩童可能感到如此的無助,以致進入鮑爾比稱為的“分離的狀態”,他們進入他們自己的世界以保護自己,變得極其疏遠冷淡,鮑爾比把這種依戀狀態叫做“回避型依戀”,他們認為溫柔、親密、感情投入都是危險的、應當回避的,他們也許渴望被擁抱以求安心,但擁抱這樣的行為太不可信任了。 鮑爾比在意的是,如果要形成“安全型依戀”太過困難,孩童的身上會發生什么。但這樣的結果不會局限于8歲、12歲或17歲,他們一生的依戀形式就會被童年所影響。這是成年后的戀情中被提前寫下的一筆,通常我們甚至都不會發現它。 根據鮑爾比對于孩童與其父母關系的觀點,我們對其他成年人的依戀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安全型依戀,這是罕見的理想型。當你形成安全型依戀,有問題時你會自行解決,當你的伴侶表現得很脆弱,你不會為之驚駭,如果你的伴侶心情不好、迷惑或是有點煩人,你不會十分野蠻地回應,因為就算他們不能對你好,你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并甚至有些空閑來滿足伴侶的需求。你積極地看待他人的行為,你意識到他們工作可能不順,所以他們對你是怎么過這一天的不感興趣,你的詮釋更隨和、更慷慨,通常也更準確。 但是還有其他的依戀:焦慮型依戀。“粘人”就是區分他們的標準,不停地發短信、打電話,只是為了知道另一半在哪里,持續地監視他們在干什么,你不由自主地想確認另一半沒有離開自己,沒有離開這個國家。 “焦慮型依戀”的人會強迫他人實現他們的愿望,專注于自身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焦慮型依戀”的人易怒,因為太過敏感,稍稍的看不起、急促的語言,或是小小的忽視,對于一個焦慮型依戀的人來說,都像是巨大的威脅,這些在他們看來是戀情將馬上結束的標志,某些人可能認為你不夸我做的蔬菜、通心粉好吃,是因為你不愛我,你將要離開我,而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其伴侶正在研究關于工作合同的微妙信息。 回避型依戀意味著你會退出或離開,而不是妥協,或是憤怒,或是只是接近某人。如果有某個問題你不說出來的話,你的直覺會告訴你,“你不需要他人”,尤其是你孤單的時候。 回避型常常和焦慮型在一起,這種組合很有風險,回避型不會給焦慮型多少支持,焦慮型則總是在侵犯回避型那脆弱的隱私。 鮑爾比幫助我們更大度、更有建設性地考慮伴侶為何讓我們沮喪失望,幾乎沒人是完全的焦慮型和回避型,而是有時這樣,有時那樣,所以,鮑爾比的告誡,我們知道一個伴侶看起來很冷漠,不是因為他們想傷害我們,而是因為可能很久以前,他們被他人的冷漠心靈所重傷。 鮑爾比的理論給予了我們“自我了解”新的可能性,也許能夠幫助重塑行為,就算只是某人偶爾的一點點反常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