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指的是對于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
如果自己遭到令人難過的事情,
我們會不會自我同情?
為自己心疼,并學著安慰自己?
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都不太愿意被同情,
因為我們在無意識的否認自身的遭遇,
不愿意承認自身有痛苦,
而這往往會讓我們更難面對痛苦,
如果我們學會自我同情,
情況會怎么樣呢?

自我同情,按照定義,與同情他人包含了同樣的品質。
首先,自我同情需要我們停下腳步,認可自身的遭遇。只要我們承認自己有過不好的遭遇,我們就被自身的痛苦打動。
有些時候我們會蒙蔽自身,關閉自己的痛苦經歷,好像這些沒有發生一樣。更多的時候,我們無法承認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文化中“咬緊牙關”的傳統會讓我們勇往直前、不應抱怨。如果我們身陷困難或者窘迫的處境,很少有人會花時間退一步承認當時的艱難。
如果一個人失敗了,或者在公開場合說錯了話,如此的自我批評帶來了我們更無法承認的痛苦。
當我們說錯話的時候,我們的臉會立刻尷尬的發燙。在那一刻,我們通常的反應是自我自責,而不會覺得自己需要關心,自己應該獲得(自己的和他人的)同情。
然而,大煞風景的人總歸是我們,難道我們就不應該受到懲罰嗎?如果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搞砸的,你會因此而責罰他們嗎?好吧,也許有些時候會有那么一點,不過這樣你會高興嗎?
每個人都會犯錯,人生大抵如此。如果審慎思考,為什么指望所有事情都會變好呢?難道我們在呱呱墜地之前就簽訂了人生的契約,在這份契約中,承諾了你將會完美無缺、無往不利,你的人生將會萬事如意?
有誰會在“一帆風順直到終老”的計劃書上簽字,誰能做到這些呢?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有些荒誕,但是在我們跌倒或者突遭變故后,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就像是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一樣。
我們生活在這個推崇獨立和個人成就的倫理文化氛圍之中。
這種文化著有諸多的負面效應,其中之一就是——如果我們無法不斷地達成自己的目標,剩下的就只有自責而已。
而如果我們犯有過錯,也就意味著不配再得到同情,這樣對嗎?
其實每個人都值得同情才是真理所在。作為生活于這個星球上具有意識的人類,其本身就具有內在的價值,同樣也值得關愛。
其實,這也是普世的情懷:“人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賦予不可讓渡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們無須爭取同情,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作為人,我們具有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并且渴望幸福,所有這些都會讓自我同情呼之欲出。
盡管如此,許多人卻會抵制自我同情。
它難道不是可憐自己的另一種形式嗎?或者就是放任自己的文字游戲?
自我同情與自身健康和幸福的追求有關,它而會激發改善個人狀況的積極主動的行為。自我同情并不意味著我的問題比你的更重要,它只是說明我們的問題也同樣重要,值得關注。
也就是說,不要因過錯和失敗而自責,你反而可以利用痛苦的體驗軟化心腸,拋卻那些讓人氣俀且遙不可及的完美期望,開啟真實又持久的人生。
那一刻你所需要的僅僅是給予自已同情而已。
心理學研究顯示,自我同情是通往幸福和愜意生活的王道。
給予自已無條件的關切和安慰,同時感受人們所有的體驗,盡管困難依舊,我們卻避免了恐懼、否定和疏離的襲擾。同時,自我同情還滋養了幸福和樂觀的積極心態。
正是因為有自我同情的呵護,才讓我們健康成長,讓懂得感恩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一路風雨無阻。當焦灼得到同情的撫慰,是非也變得清晰可辨,它指引著我們奔向快樂的源泉。
自我同情提供了一方靜謐的世外桃源,讓我們遠離無休止的“好”與“壞”的自我評判。
在這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擁有了獲得長久以來深深渴望的溫暖、支持和關愛的方法。借助對內心仁愛之源的叩問,對人類所共有的不完美處境的承認,我們開始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深的融入感以及更為真實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