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你為什么不說話?發表時間:2020-03-24 13:37 孩子在四五歲時就能通過比較完整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描述個人的經歷。 此時,孩子們的表達欲望也會越來越強,不管家長愿不愿意聽、是不是有時間聽,寶貝們總會像個小麻雀一樣說個不停。一些沒有耐心的家長便會使出各種花招試圖讓孩子閉上小嘴。 但事實上,在孩子的只字片語中飽含了他的各種情緒、感受和需求,父母要把孩子的話當回事。 下面有幾個場景,家長們不妨想想自己是否也做過類似的事,傷害已經造成的時候,家長們需要怎么樣彌補和避免下次再犯呢? 重視孩子的問題 場景1: 爸爸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電視里在播放狗熊冬眠的節目。 “爸爸,狗熊為什么要冬眠?” “因為冬天沒有吃的?!?/p> “那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 “因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p> “那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么那么多問題!看電視吧!” 在我們的身邊,類似這樣孩子和爸爸的對話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們探尋和認識世界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他們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識,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并期望在第一時間找到答案。 但由于知識和經驗還太有限,家長便成了他們首選的求助對象。其實,很多家長都知道,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十分重要,也非常努力地解答著孩子的提問。但當“問題寶寶”們一連串稀奇古怪的問題擺在面前時考驗就來了。 首先的考驗是耐心,顯然對話中的爸爸就是因為沒有耐心才終止了孩子的提問。我們能理解這個爸爸,因為很少有家長能完全做到一一作答,但像這樣強行終止卻是不合理的。這如同是給孩子強烈的求知欲突然澆了一盤涼水,大大打擊了他思考和探索的熱情。 家長面臨的另一個考驗就是:不可能對孩子的所有問題都對答如流。遇到回答不上的問題該如何應對? 著名學者周國平就講過一個例子: 一天周國平的女兒問他:“爸爸,什么是時間?” 周國平當時一驚,這可是個深奧的哲學問題,該怎么回答女兒呢? 于是,他告訴女兒:“這個問題讓我想想,明天告訴你,行嗎?” 第二天,女兒興奮地找到周國平:“爸爸,我知道什么是時間了,就是我在說“時間”這個詞的時候它就不見了。再也回不來了。” 我們很難想象孩子會給出如此富于哲理的答案!而這恰恰是周國平的那句“讓我想想”給了孩子無限思考的空間,也讓周國平認識到了孩子的“不簡單”。同時,為自己贏得了學習和思考的機會。 孩子對提出的問題如此感興趣,何不趁熱打鐵,找出相關的書籍或上網搜索相關信息,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解。或者鼓勵孩子請教老師,和其他小朋友討論。這樣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與人相處。 了解孩子的需求 場景2: 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看到一輛小車很喜歡。 回家的路上,孩子的話題似乎就沒離開過小汽車:“媽媽,你說小汽車能在水里開嗎?” “媽媽,軒杰的小汽車是不是和這個一樣啊?” ……媽媽知道孩子還惦記剛才的小車,為了打消念頭,索性等孩子在一旁自言自語。 沒幾天,幼兒園老師給媽媽來電話說他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車。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在提出自己需求前已經學會了對家長即將出現的反應做出預測,并根據自己猜測的結果制定表達策略。 就像場景里的孩子那樣,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讓媽媽買小汽車顯然會被斷然拒絕,所以便采取了“迂回戰術”??蓩寢寣ψ约旱摹傲伎嘤眯摹眳s毫無反應,于是就出現了老師告狀的一幕。 在生活中,孩子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無論如何,我們首先需要讓他明確了解您的態度。媽媽對孩子委婉的要求就采取了回避態度,這使得蕭蕭內心一直延續著擁有小汽車的愿望,直到自己找到“方法”。 同時,我們的回應絕不是簡單的“行”與“不行”,還必須給孩子一個足以讓他享受滿足感或放棄要求的理由。如“你可以多看會動畫片,因為你今天畫畫很認真”、或者明確告訴他不可以。最后,在拒絕孩子需求最好還能給出您的建議或者彌補方式。 分享孩子的經歷 場景3: 第一天: 幼兒園回來的佳佳很興奮地給爸爸講幼兒園的經歷:“今天手工課可有意思了,甜甜把紙條貼在臉上學看門的劉爺爺。王老師說……” “佳佳,自己玩去啊,爸爸在工作。” “……” 幾天后: “佳佳,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什么呀?” “沒什么” “……” 在孩子的世界里每天總會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發生。他們強烈地渴望著能將自己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和最親近的人分享。這種感受類似于他們和小朋友分食糖果時,總會把最好吃的糖果分給最好的朋友。 同樣,孩子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家長,充分表達著他對您的喜愛、信任和依賴。要知道,這種信任和依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前提。而這種分享習慣的建立,將更有可能讓孩子在叛逆的青春期向您打開心扉。 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向我們講述他的趣事時,如果我們能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聽他描述,并不時地給予回應,是最好不過的了。 尊重孩子的心情 場景4: “媽媽,小企鵝被壞蛋殺死了,它真可憐。媽媽,你說會有醫生去救它嗎?” “果果,傻孩子,那都是動畫片編的,是假的!” “可是小企鵝真的很可憐?!?/p> “行了,別傷心了,吃飯了!” 在成年人看來,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常常會令我們難以琢磨:一片樹葉飄到頭頂能讓他樂開花;不小心掉了一塊糖豆就會耿耿于懷……而這些對于經歷和感受了太多的成人則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甚至根本不會在意,我們便會以成人的視角去理解和對待孩子的情緒。 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情緒也更加敏感、細膩,更加需要家長的關注。他通常都是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加深自己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并從中學會如何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們一味地否定或忽視孩子的情緒表達,這不僅僅會讓他有被冷落、被忽視的感覺,甚至還會令他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影響自信心、自控力等的建立。 欣賞孩子的想象 場景5: 周末爸爸開著車帶陽陽外出,走到半路就堵車了。 “爸爸,怎么又堵車了?要是汽車有翅膀就好了,我們就可以飛起來了。” “那不是亂套了!” “不會啊,警察叔叔可以站在天上指揮!” “怎么站?” “有會飛的滑板?!?/p> “那怎么可能,趕緊坐好。” 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開始出現具有創造性的想象,想象力和其他能力有所不同,如果在孩子年幼時不加以保護和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降低。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思維水平所限,他們經常很難分清現實和想象的區別,會誤把想象當做現實。因此,當家長對他們的想象表示懷疑或否定時,孩子甚至會認為是對自己本身的否定,從而感覺自尊受到傷害。 如當孩子發現爸爸對自己的想法如此感興趣時,思維也會更加活躍,也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爸爸還可以鼓勵陽陽把剛才想象的畫成圖畫、編成故事。當自己的想象真真切切地擺在面前時,孩子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不言而喻。 孩子看似簡單、天真無邪的話語所包含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我們如果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錯過的就不僅僅是一次與他交流的機會。 父母們都需珍惜孩子主動與我們交流的機會,好的交流可以讓父母與孩子更親密,從而避免與孩子的心越來越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