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內向的你必讀——你怕的不是關系,而是怕關系會傷害自己發表時間:2020-03-21 10:57 本來我想說,內向是一種病。但內心里,我覺得:內向也挺好的。這么多年來,不知道給我做了多少次擋箭牌。每當我在陌生場合,或有重要人物在場,或跟同齡異性單獨相處的時候,我都覺得有壓力,甚是尷尬。但是因為我內向啊,所以我不會說話啊。完美的解釋。然后......我就成了“宅一族”。但也有很多朋友都不服:你內向?沒比你能鬧騰的!我外向?也不是。因為,內向是一種“間歇性”發作的病。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時候染的這種病呢? 人天生是外向的。因為與人連接,是一件非常滋養的事情。嬰兒需要媽媽。對于嬰兒來說,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要比不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更有利于生存。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時候,一定會把“出廠設置”調試成“最佳生存狀態”。與人連接,是那么的美好:喜悅與人分享,喜悅就會加倍。難過與人分享,難過就會減半。孤單與人分享,孤單就會消失。困難與人分享,就會得到幫助。 有一個人能在你身邊,接納你、抱持你、允許你、關注你、認可你、看見你,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既然關系是滋養人的,而外向更容易得到關系,那么可以推演得出: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可是誰修改了上帝的設置,把人變得回避社交,開始“內向”了呢? 對嬰兒來說,當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時候,就慢慢學會先不哭了。當關系不再是滋養,而是壓力的時候,人就會回避社交——這是一種近似“果子好吃,人就會想吃;果子變壞,人就會扔掉它”的趨利避害的本能。 當嬰兒表達需求:如果需求被滿足,他就會更加渴望關系。如果需求被忽視,他就會懷疑關系 。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會逃避關系。如果還被反過來要求,他就更想逃避。嬰兒哭泣時,媽媽是什么態度很重要。 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他是否被環境所允許和接納,他是否被認可和看見,他是否自由,他能否做自己,他周圍的關系有沒有在滋養他。這都在決定著小孩子在怎樣感受關系。答案如果是“以上皆否”,那么小孩子就會“回避”關系。因為在關系中,實在沒得到什么好處。如果跟媽媽在一起時,媽媽還做了很多破壞關系的事:忽視孩子,看不見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難過與害怕,還會反過來告訴他應該懂事、聽話、禮貌。當小孩子感覺到恐懼與無助,媽媽不會幫助他,反而會指責他笨、懶。會反復地要求他、否定他、嫌棄他,讓他不自在。小孩子潛意識里就會對關系產生恐懼。為了生存,他必須使用高焦慮來應對關系,必須小心翼翼、謹慎地安全著。 久而久之,這成了一種常態。于是,在他的潛意識里形成了這樣的印象:關系即要求。關系即評判。關系即壓力。這種感覺從小到大,一直如影隨形。他在所有的關系中,都感受到了由要求和批判組成的壓力。關系成了負擔。最后發現,還是自己呆著比較舒服。 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你總覺得:應該好好表現,應該掩飾自己不好的一面。相處時,盡最大努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生怕別人被批判、嫌棄。非常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想,盡量不添麻煩,甚至,有時寧可委屈自己。想想就很煩,好累。 因為你不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不相信別人對自己沒要求。即使別人對自己有點好,也不敢接受。人家愿意跟你建立關系,愿意愛你、對你好,因為你值得。然而你卻總有一種受不起的感覺。你總想著“這給別人添麻煩了,多不好”。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么回報人家。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 拜托!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享受完了再回報,好嗎? 你會發現外向的人,敢說、敢唱、敢跳、敢講黃段子。可是你怕。怕自己說錯了還不如“不說”。 因為你小時候就是這樣:不說才是安全的,一說就被指責。不表現自己才是安全的,一表現就被指責不夠好。外向的人的確容易說錯話,然后被一些人喜歡,也被一些人討厭。你敢嗎?我猜即使有99個人喜歡你,只要有1個人討厭你,你就安慰自己“我才不在乎呢”。......然后就不敢說話了。你為了確保自己絕對安全和不被討厭 —— “閉嘴”是唯一的選擇。內向都是被自己嚇出來的。因為內向者的潛意識目標就是:我要說出一些話,讓所有人都不討厭我,都喜歡我。當我準備好這樣的話題,并且準備好怎么說的時候,在最恰當的時機,我才能開口說出來。不然,我選擇等待。結果……你可以想到吧。
但,內向的人,如果被耐心鼓勵、被贊揚,他就會慢慢活過來,而且還表現得很好。其實,他已經在潛意識里醞釀了很久了,只等待著有人邀請他。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安全的,他就會很外向;如果一個人相信環境是不安全的,他就會很內向。這個“安全”,與真實的環境無關,只與內心的信念有關。而內心的信念,來自于童年的經驗。 當你開始相信,其實你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接納你的,對你不求回報的,認可你的。你就開始享受起關系來。外向,也就來了。正如你小時候或者你剛出生的時候那樣——大膽表現,無所畏懼。因為你堅信,無論你怎樣,你都是被接納的。你要相信,你正在被支持著,而非被評判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