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育兒說| 孩子獨立性差,自控力差,畏難情緒怎么辦?發表時間:2020-02-26 10:27 心翔心理育兒問題解答專欄 家長:跟孩子玩游戲,輸了就會哭,不愿玩了,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心翔大林老師: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孩子玩游戲的過程中,他自己有個要贏的期待,一旦沒有達到這個期待,他因為還不具備網狀結構的思維,他自然就會采用線狀思維,要么就是哭,要么就是不玩了,要么就生氣,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狀態,而且會在那個狀態中一直停不下來。所以他的這樣的表現并不是因為他輸不起也不是因為他不想玩了,這只是他自己的一種應對方式。所以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個行為,可以先給孩子一個共情:玩游戲輸了后任何一個人都會不高興,然后我們要給他做發散引導,就是除了哭,不玩了還可以有比如再戰一次,或者去做其他事情等等,這樣就激發了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就會慢慢形成網狀結構思維,這個時候還哭或者不玩了,家長就可以暫時離開,告訴他,等你思考好了我們再聊一聊。家長一定要堅持一個穩定的處理方式,慢慢的他就自然會有更好的應對方式了。 家長:孩子不能獨自玩,一定要人陪著一起玩,否則就說很無聊,開始有情緒。 心翔心理大林老師: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會慢慢形成獨立意識,也就意味著他可以開始嘗試獨立相處了。孩子如果三歲之后還出現不能自己獨立完,特別是到了六歲以后,這有很大可能是小時候家長保護太多,關注太多有關系,就會讓孩子的意識中產生家長就是需要陪伴我的,所以一旦家長不陪伴就會很生氣。這個時候,作為家長首先先要反思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上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存在,就需要從現在開始改變。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在改變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比如制定好第一周和孩子說好每天有二十分鐘獨處的時間,適應了后再慢慢加量,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和孩子生氣,先去接納他的情緒,告訴他爸爸(媽媽)允許你有情緒,同時這是我們的約定,就要去遵守,最終他就會改變。 家長:如何提高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與自律能力,增強信心呢? 心翔心理大林老師: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主動性的問題,這其實是很多家長都擔憂的問題,就是明明我希望他能積極一些,自律一些為什么就是不聽呢,這其實包含了自主動機和外部動機的問題,我們希望他自律那是外部動機,所以孩子未必會按照我們所說的,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把他轉化為自主動機,然后養成一種習慣,我們可以從他比較感興趣的事情上入手,比如下棋,那我們就設定好每天的幾點是屬于下棋時間,到時間了提醒爸爸(媽媽),他因為對下棋感興趣,自然就會準時提醒,那我們就要及時對孩子進行鼓勵,他對下棋就會慢慢養成積極的習慣,接下來就鼓勵他對下一個事情養成積極的習慣,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培養自信心的問題,兒童的自信心主要來自于家長的認可和鼓勵,家長能每天去發現孩子一個很好的行為及時的給予肯定,孩子的自信心一定能慢慢建立起來。所以不要把自信心培養想得很復雜,只是很多時候家長不去發現,都是看到他的不好的地方,甚至說一些很傷孩子自尊的話,孩子又怎能自信起來呢。所以家長的自我覺察顯得尤其重要,最好的方式就是夫妻互相監督。 心翔心理育兒說 如何做到信任孩子?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不經意間用自己言談舉止影響著孩子,一點一滴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一個感受到被父母信任的孩子,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 在生活中,我們的哪些行為正在傳遞不信任,當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就能警醒自己。 反復詢問孩子的情況,孩子不說,我們會很生氣,會想要逼問:“你說啊,你說啊。”這時就向孩子傳遞了焦慮和不信任。因為在我們心里已經深信他遇到了不好的事,才會這么著急。也許孩子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表達。 翻孩子的日記,翻書包,反復查看孩子的情況。甚至在房間裝上監控,拉掉網絡。這些都源于不安全感,不信任孩子會自己做好。 習慣幫孩子做決定,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無形中要求他們按照我們想的做。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很沒用,對自己產生不信任 等等…… 還有哪些呢?大家不妨覺察下,自己繼續去填空,看到自己就是成長的機會哦! 若你想養出自信的孩子,親愛的家長們,請這么做: 尊重孩子的意見 理解他的想法 認同他的感受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及時肯定他的行為 允許他試錯 經常告訴他:“我相信你,你可以的!” 生活中不管發生什么,和孩子一起面對生活 ?讓孩子感受到你信任他的做法還有很多很多。當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他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信賴的,他的表現就會越來越好,她對自己也會越來越自信。他內在的小宇宙就這樣被你激發了,他也必將成才成器。 ?說到這里,有沒有再次看到家長的重要性?當我們愿意邁出來學習,就是我們的家庭向前移動了一大步。也許這條路并不那么平順,但請記得無論發生什么,都是覺醒的機會,這是存在送給我們的禮物,抱著這份堅定的信念,勇敢地往前吧? “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很多事情,經常是按下葫蘆瓢又起,怎么能讓自己更加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呢?” 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把控的,比如,生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也許直到現在,我們都在用自己的經驗、感覺、喜好評斷事情的好與壞,一旦帶上了諸多主觀意識,就變成了評斷;一旦有了評斷,就離事情的真相更遠了。 我們都要學習修自己的心性,每天有那么多事情在發生,直到有一天如果我們可以不為所動,不以物喜,不以他悲,安住在自己的這顆心,那個時候我們就能從容應對生活中所有的事件。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和你分享幾點做法: 放下抱怨。當我們還在抱怨,代表還在抗拒,還不夠信任生活的安排。生活本身具有轉變一個人的力量,我們不去逃避任何一段經歷 嘗試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確實無法把控很多事。生活中發生的隨機事件,都在鍛煉我們的勇氣,不是我們自暴自棄的理由,正確的做法是去接受。對此我很有體會,每當我選擇了接受,我就會獲得力量 接受現實不等于變得逆來順受,無所作為,而是去積極地應對,感受其中的喜怒哀樂,最終我們將有能力影響周圍的環境 選擇超越受害者的心態。受害者只會問:為什么生活讓我如此不幸呢?如果我們的生命總是出現被拋棄、欺騙或攻擊的情景,我們真的需要檢視自己的內在,一定有需要被解鎖的信念,這些都是潛意識的記憶。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這個處境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幫助?這場變故對我自己和他人有什么意義?當我們這樣問自己時,這些問題就充滿力量,它正在幫助我們從受害者轉變到積極者。 來吧,不管發生什么,都選擇用積極的視角來看待,信任自己,信任生活,最終我們將贏回那份獨特的力量。 “雖然是龍生九子,九子也不相同,我這才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已經感覺很糟心了。一個很懂事,但是脾氣也很倔;一個做事總是拖延,但是特別會暖人心。這當媽的實在是太難了!” 先來看一個問題,咱們為什么要生孩子呢? 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孩子對于我們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看著別人都生了,我們也生,好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由此引發的喜憂參半,快樂與煩惱并駕齊驅,是真實的生活體驗。 我們一直提到“自負感”這個詞,自負感來自過去的經驗和累積。 在生活中經常聽家長向抱怨,說一樣的父母,一樣的教育,養出的孩子卻完全不一樣。 有夫妻生了兩個孩子,他們過去總是感慨兩個孩子怎么這么不同,其中一個孩子讓他們感到自豪,而另一個讓他們一度感到羞愧,甚至有點嫌棄和討厭。 有時即便只有一個孩子,我們也會希望孩子和我們一樣。 面對孩子的獨特性,我們需要做的是去覺察。讓我們驕傲的孩子是成全了我們的自負感,讓我們感到羞愧的孩子是解構了我們的自負感。擁有這樣不同的孩子,是多么幸運,讓我們學會對非傳統和有差異的事物給予更多的包容。 想對爸爸媽媽們說,在心態上,與其抱怨,不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你的孩子;與其想讓他變成你滿意的樣子,不如接受他的獨特,讓他有機會成為真實的自己。 為此我們能做的,就是邊學邊實踐邊修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幸福。 如何能更加覺察自己的言語和行為? 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我們遇到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看多了解決方案,我們多少都能說出幾條可行的辦法來。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疑問,這是我有時會問自己的: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有沒有什么共同點?有沒有一條途徑可以讓問題的數量減少,最好減少到只剩一個,這樣就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去解決它了。在這個過程中,我確實發現了這樣一條路,就是提升自己的覺知力。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能有更多覺察的話,很多沖突和矛盾,我們會自己生出智慧來應對。 ?以下是三種靠譜好用的方法,推薦給親們: (1)寫日記。通過寫日記可以審視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內在的變化,覺察我們是如何對事情做出不恰當的解讀的,這可以讓我們的內在與思想活動之間營造出一段距離,這樣的寫作能清除心頭的自負感。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寫這樣的日記是純粹的抒發想法,只是感受,不做評斷,切記不要被八股文式的框架所限制。 (2)靜心獨處。給自己找一個獨立的空間,坐下來。你的雙腳可以自然地踩在地上,也可以盤腿而坐,只要覺得舒服都可以,手自然地放在腿上,手心向上,慢慢閉上你美麗的眼睛,放松地呼吸,透過每一次呼吸,讓自己的心可以安靜下來。每次的靜心可以從5分鐘開始,每天讓自己有若干次這樣的5分鐘靜心時間,逐漸地延長,直到時間的長度和你的年齡相仿,養成好的靜心習慣。 (3)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覺知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需要靜心的品質。在靜心中我們會暫時和外界分開,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如同呼吸一樣在流動著,而我們只是觀察,流動的僅僅是想法和情緒而已,讓其自由地來去,而不被它左右。 對于每天發生的事,我們都在給出自己的解讀。比如說,當你走進孩子的房間,看到他拿著手機的那一刻,你的解讀是什么呢? 你是在想,“啊,他又不認真學習了,真糟糕”; 還是覺得他正需要時間休息一下? 在面對逆境或挑戰時,對事件的不同認知造就了不同的世界,我們的情緒狀態也是源自于那個解讀。 一個受到孤獨癥困擾,并且患有恐慌癥和妄想癥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卻從未喪失信心。當有人問他的父親,是怎么做到如此有耐心時,他給出了這樣一段解讀: “他是我的兒子,我完全接受這一點。如果他有困難,我就得更加有耐心;如果他害怕,我就得更加溫柔;如果他焦慮,我就得更加體貼……他需要什么,我就給他提供什么,這就是我份內的事。” 聽完以后有沒有很感慨呀。 試問,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咱們能否有他那樣的豁達和智慧呢?答案在我們心里。 也許我們的孩子遠沒有看起來的情況那么糟糕,我們就已經hold不住了。每天都是焦慮,擔心,總是害怕他有一點點閃失。 我們的智慧都是在逆境中生發出來的,通過經歷這些境遇,我們正在教會孩子什么呢?我們正在教會他給予,接受,謙遜,耐心,勇氣,愛情。我們要做的是剝開塵垢,和孩子一起把他們尋找出來。 |